低層大氣能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如何影響?
一、低層大氣能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如何影響?
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約降低0.6攝氏度,這樣,大氣低層溫度高,空氣密度?。?/p>
高層溫度低,空氣密度相對較大,造成了“頭重腳輕”的現象,大氣層結就不穩定,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這樣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污染物和粉塵向高空移散,從而減輕在大氣低層污染程度。
可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比如一場冷空氣過后,卻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大氣科學中稱這種現象叫“逆溫”。
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空,空氣不能向上擴散,“無路可走”后又向下蔓延,從而加重了大氣污染。
二、影響大氣擴散的因素有哪些?
1)風(動力因子) 空氣的水平運動稱為風。風對大氣污染物的輸送擴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風對大氣污染物起整體輸送作用;風對大氣污染物有沖淡稀釋作用;在大氣邊界層,風切變還影響湍流強度及性質,對擴散產生間接作用;其他氣象因子(如大氣穩定度等)都是通過風及湍流間接影響空氣污染的。 2)大氣湍流(動力因子) 大氣湍流是指氣流在三維空間內隨空間位置和時間的不規則漲落,伴隨著流動的漲落,溫度、濕度、風乃至大氣中各種物質的屬性的濃度及這些氣象要素的導出量都呈無規則漲落。換言之,空氣的無規則運動,謂之大氣湍流。湍流具有隨機性?! 〈髿馔牧魇谴髿獾幕具\動形式之一。大氣湍流對大氣中污染的擴散起著重要作用,湍流擴散是空氣污染局地擴散的主要過程,是污染物濃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大氣湍流的主要效果是混合,它使污染物在隨風飄移過程中不斷向四周擴展,不斷將周圍清潔空氣卷入煙氣中,同時將煙氣帶到周圍空氣中,使得污染物濃度不斷降低。 3)大氣的溫度層結(熱力因子) 溫度是決定煙氣抬升的一個因素,它的的垂直分布決定了大氣層結的垂直穩定度,直接影響湍流活動的強弱,與空氣污染有密切的聯系,支配大氣污染物的散布?! 〈髿庵械臏囟葘咏Y有四種類型:①正常分布層結(即遞減層結),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晴朗的白天風不太大時,有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②中性層結。③等溫層結,氣溫不隨高度而變化,這種情況出現于多云天或陰天。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④逆溫層結,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少云、無風的夜間。逆溫層是非常穩定的氣層,阻礙煙流向上和向下擴散,只在水平方向有擴散,處于逆溫層中的氣態污染物、氣溶膠粒子(煙、塵、霧)等不能穿過逆溫層,而只能在其下面積聚或擴散,在空氣中形成一個扇形的污染帶,一旦逆溫層消退,還會有短時間的熏煙污染?! ?)大氣穩定度 大氣穩定度指整層空氣的穩定程度,是大氣對在其中作垂直運動的氣團是加速、遏制還是不影響其運動的一種熱力學性質。當氣層受到擾動,若原先是不穩定氣層,則擾動、對流和湍流容易發展;若原來是穩定氣層,則擾動、對流和湍流受到限制;若原先是中性氣層,則由外界擾動所產生的空氣微團運動,既不受到抑制又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大氣不穩定,湍流和對流充分發展,擴散稀釋能力強,有利用污染物擴散。我國目前把大氣穩定度分為六類,即強不穩定(A)、不穩定(B)、弱不穩定(C)、中性(D)、較穩定(E)、穩定(F)。其中強不穩定(A)、不穩定(B)、弱不穩定(C)三類穩定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中性(D)、較穩定(E)、穩定(F)三類穩定度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5)混合層高度 混合層是指邊界層中存在的湍流特征不連續界面以下的大氣層?;旌蠈觾纫话銥椴环€定層結,鉛直稀釋能力較強?;旌蠈痈叨燃磸牡孛嫠闫鹬恋谝粚臃€定層底的高度?;旌蠈痈叨葘嵸|上是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熱力湍流稀釋的范圍,即低層空氣熱力與湍流所能達到的高度?;旌蠈痈叨仍礁?,表明污染物在鉛直方向的稀釋范圍越大,越有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混合層高度隨時間變化,在一天中,早晨混合層高度一般較低,不利于大氣污染物在鉛直方向的擴散,而午后混合層高度達到最大值,有利于大氣污染物在鉛直方向的擴散。
三、影響大氣運動的因素有哪些,大氣運動對溫度有哪些影響?
影響大氣運動的因素有:熱量、水汽、地球自轉、慣性、下墊面狀況、空氣密度與重量。從力的角度:?熱力、重力、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慣性離心力、摩擦力。 大氣運動對溫度的影響有:空氣的垂直運動平衡地區間的冷熱不均,尤其是大氣低層與高層之間的熱量交換;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導致大氣的水平運動,使得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交換得到平衡。
四、影響巖石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1、氣候和日照強度:山體的向陽坡日照強,礦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礦物,從而引起巖石膨脹崩解的水化作用,礦物與水反應分解為新礦物的水解作用,巖石因受空氣或水中游離氧作用而致破壞的氧化作用;
2、生物風化作用:包括動物和植物對巖石的破壞,其對巖石的機械破壞亦屬物理風化作用,其尸體分解對巖石的侵蝕亦屬化學風化作用;
3、人為破壞也是巖石風化的重要原因,巖石風化程度可分為全風化:地勢起伏大的山區,風化產物易被外力剝蝕而使基巖裸露,沉積巖只占到地殼體積的百分之八;
4、氣候因素:通過氣溫,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狀況而表現的,地勢的高度影響到氣候。
五、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有些氣象學家認為,目前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還是自然因素,地球每過一段時期就有一次冷暖變化,現在可能正處在暖期,所以氣候變暖是一種正常的處在自然變化范圍內的現象。
但是多數科學家認為,盡管地球氣候確實是冷暖波動的,可這次變暖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熱得更快、更厲害。他們認為,主要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在影響著全球氣候,溫室氣體的增多和溫室效應的加強,是近百年來全球氣候不正常變暖的主要原因。
六、大氣壓都受哪些因素影響?
大氣壓的影響因素 大氣壓的變化還跟天氣有關。在不同時間,同一地方的大氣壓并不完全相同。我們知道,水蒸氣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小,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時,空氣密度要變小,大氣壓也隨著降低。一般說來,陰雨天的大氣壓比晴天小,晴天發現大氣壓突然降低是將下雨的先兆;而連續下了幾天雨發現大氣壓變大,可以預計即將轉晴。另外,大氣壓的變化跟溫度也有關系。因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所以氣溫高時大氣壓比氣溫低時要小些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為了比較大氣壓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準”: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準大氣壓。既然是“標準”,在根據液體壓強公式計算時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準確性。從有關資料上查得:0℃時水銀的密度為13.595×103kg/m^3,緯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為9.80672N/kg。于是可得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為P水銀=ρ水銀gh =13.595×10^3kg/m^3×9.80672N/kg×0.76m =1.01325×10^5Pa。 這就是1標準大氣壓的值,記為1atm。 在最近的科學工作中,為方便起見,有另外將1標準大氣壓定義為100kPa的,記為1bar。故現在提到標準大氣壓,也可以指100kPa。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小 初中物理老師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系.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睂@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強的關系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濕度?。┑目諝夥Q“干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濕度大)的空氣稱“濕空氣”。不要以為“干”的東西一定比“濕”的東西輕。其實,干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干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干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干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于大氣處于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范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于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只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么,當我們向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濕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濕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干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于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濕空氣密度也就小于其它地區的干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于其它干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濕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濕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大氣壓一般表示為:1.01×10*5。 家用高壓鍋壓力一般在1.7×10*5(114C),或兼帶1.5×10*5(110C)、1.3×10*5(106C)。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等條件下,地球上方大氣壓的值有所不同。本文擇取大氣壓的五種主要變化,做一些分析討論,供參考。
七、影響大氣采樣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采樣管、夾的選擇,吸收液、吸收劑的吸收效率,抽氣速度等是影響大氣采樣效率的主要因素。
八、影響氣候季節變化的大氣環流,如什么環流自然因素?
影響氣候季節變化的大氣環流主要是三圈環流。三圈環流,是指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三圈環流對氣候的季節變化的影響很大,全球普遍都有。要具體到某一個地區大氣環流的名稱就不一樣。比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對澳大利亞東部氣候的影響,比如北半球的盛行西風對歐洲氣候的影響,等等。
九、影響汽包水位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鍋爐運行過程中,汽包水位變化是經常的,引起其變化的基本因素是:物料平衡關系破壞,即給水與蒸發量的不平衡;工質狀態變化,如壓力變化引起比容變化和水容積中汽泡量的變化,導致汽包水位變化。
具體因素有以下幾點:
鍋爐負荷變化負荷升高時,汽包水位先上升而后下降;負荷降低時,汽包水位先下降而后上升。
爐內燃燒工況變化在鍋爐負荷及給水量不變的情況下,由于燃燒不良或燃料量不穩定,使爐內燃燒工況變化,從而引起的汽包水位變化隨機組形式不同而不同:燃燒加強時,汽包水位先上升,然后下降,最后結果對單元制機組是汽包水位上升,母管制機組是汽包水位下降。
燃燒減弱時,水位變化情況與上述相反。
給水壓力變化給不壓力變化使給水量與蒸發量平衡關系破壞,從而使汽包水位變化。
給水壓力升高,汽包水位升高;給水壓力下降,汽包水位下降。
十、河川徑流形成和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先說結論,河川徑流形成和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內力因素,外力因素,氣候因素,降水因素,地形因素,人為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氣候變遷因素,板塊運動因素。
河川徑流形成和變化主要受制于地球的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這樣能夠促進地球表面徑流的形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