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的自凈能力指什么?
一、環境的自凈能力指什么?
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對污染物有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作用。通過這些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濃度,減小甚至消除了污染物的毒性,這種能力就叫環境自凈能力。不過,這種能力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就叫環境容量。它的定義是:在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生態平衡不受到危害的前提下,某一環境能夠容納的某種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
二、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措施和所用時間?
根據《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中國治理霧霾污染需要20-30年。
報告指出,根據英國、日本、德國、美國治理大氣污染的經歷,中國要“從根本上而不是一時”治理好霧霾、重現藍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需要20-30年時間。
即使是采取最嚴厲的措施,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快的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奇跡性的改善環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的時間。
三、保護生態環境的工程治理措施?
1.確立整治目標,貫徹國家環境和資源法現,求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
2.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各種外力作用的原則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3.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
4.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和法律宣傳。
四、不同水體的自凈能力有何不同?
不同水體自凈能力不同、主要和水體中的污染物種類、生化性好壞、水中主要菌體性質、水體PH值、水體溫度都有影響。
自然界各種水體都有一定的自凈能力,這是由水自身的理化特征決定的,同時也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水體自凈大致可分為三類。
五、治理環境污染的重點措施是?
治理環境污染的重點措施就是關停一部分污染嚴重的小廠子。
六、村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能力?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而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是生態宜居的重要途徑,村民參與度高低,決定著村容村貌改變的程度。廣大村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清理垃圾亂堆、污水亂倒、亂搭亂建等嚴重污染環境的問題,真正做到村容整潔,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七、失業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取消不合理的復工限工政策,對一些企業進行降稅減負的扶持,優先投資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在合理大的范圍下設定路邊攤販的管理模式。
(2)對民工進行有序的就業轉移,設立線上招聘會,定點扶貧幫助民工及時的找到工作。對通過市場通道還是無法工作的民工安排公益崗位,比如保潔員、水管員這些,確保民工能有收入來源。
(3)擴大碩士研究生、專升本的招生規模;擴大應屆畢業生的招聘規模,幫助對見習期的畢業生進行補貼。
(4)對于符合領取失業保險的人群,將及時的發放足額的失業保險金。對參保了但是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人,人社部將發給他們失業救助金,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5)對于無業人員或者失業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加大就業補助金和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的力度。三月底之前開放線上失業登記通道,幫助失業群體在線就能辦理就業服務和補貼的領取。
八、治理黃河的措施有哪些?
根治黃河的主要方法:
1.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
2.修筑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后,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游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級政區(青、隴、川、寧、內蒙、陜、晉、豫、魯),注入渤海,長度與流域面積均居我國第二,但水量很小。
內蒙古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黃河上游青海省境內,流經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緩,河水清澈;自青海龍羊峽、經甘肅劉家峽至寧夏青銅峽的峽谷段,水能資源豐富;在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流經平緩的地形區,水流平緩,氣候干旱,加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減少;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為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接納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別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黃河泥沙來于此);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華北平原,由于長期人工筑堤束水,黃河下游河床高于兩岸地面數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黃河下游沿途水量漸少,支流很少,且易發洪澇災害。
而由于中上游地區用于生產、生活的引水量過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節幾乎每年發生斷流現象。
黃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無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涇河、洛河)等。
近年來,黃河斷流問題正日益引起我國政策的高度重視。今后,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水庫建設與管理,調峰濟枯;另一面要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與管理,增強節水,護水意識;同時要加快黃河上游“引長濟黃”工程的論證。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于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后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九、初中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都有什么?就是化學開放題?
一、大氣污染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就初中課本來說)
(1)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全球氣溫升高;
(2)SO2、NO2等氣體的任意排放,造成酸雨;
(3)空氣中可吸入顆粒,PM2.5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
二、主要防治措施
加強對空氣質量的監測
工廠的廢氣處理后再排放
減少礦物燃料的燃燒
盡量使用清潔能源
減少含鉛汽油的使用
植樹造林
十、藍藻爆發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藍藻的治理以預防為主。
1:嚴格控制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的數量;用微生物制劑抑制藍藻的繁殖;
2:在施用微生物制劑的基礎上,加大肥水力度,平衡水體營養元素,加快有益藻的繁殖;
3:在藍藻暴發期間,請專業技術人員對所進水源進行仔細檢查后,再進水;
4:可以向池中潑灑解毒藥品如“水博士、解毒靈”,以緩解藍藻的毒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