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氣治理還存在哪些問題及對策研究 目前大氣治理還存在哪些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一、目前鄉村教育還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人力資源問題,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力量弱化,教育質量不穩定,學生逃課等。
對應的對策可以有:一方面,加強對于鄉村教育人力資源的培訓和職業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在鄉村地區增設學校,加強教育資源的供應。同時,可以鼓勵和引導更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回到鄉村,幫助提升師資力量;關注教育的質量問題,簡單地通過提高教育經費、加大對于相關項目的補貼,完善對學生的過渡服務以及建立這方面的成果影響度量體系等措施來推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關于治理欠薪存在問題建議及對策?
一、問題:
1、政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部分企業未能按時支付勞動者的工資。
2、勞動者沒有有效的維權渠道,缺乏有效的救濟機制。
3、政府機關缺乏及時的查處力度,無法有效的解決欠薪現象。
二、建議及對策:
1、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制定嚴格的規定和程序,強化對欠薪行為的處罰力度。
2、加大勞動者的保護力度,建立有效的維權機制,制定及時有效的救濟機制,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加強政府機關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及時查處和處罰違法行為,有效解決欠薪現象。
三、外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外賣存在的問題其實就在于,在高峰期間,很多商家出菜的速度比較慢,然后送餐的小哥又非常的忙,沒法,很快的送到,這就是外面的痛點,解決方案其實在于更高效的配送方式,比如說機器人配送,或者說,在高峰期間增加配送的費用,有更多的小葛去參加,或者是我覺得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在家做飯,就不用去點外賣了
四、農業保險存在問題及對策?
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困難,拖期現象嚴重。按照現行規定,種植業財政補貼中央40%、省25%、縣級15%;養殖業財政補貼中央50%、省10%、縣20%。雖然地方財政補貼每年都能到位,但時間比較延后,拖期現象嚴重。如梨樹縣,財政補貼要求在6月份到位,但該縣基本都在11~12月份到位,拖期將近半年之久,轄區其他縣(市)也不同程度存在此類問題。原因是農業大縣基本都是財政窮縣,地方政府配套資金靠拆東墻補西墻完成。如梨樹縣2009年當年地方財政收入25700萬元,農業保險財政配套資金600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3%,給縣級財政形成了巨大壓力。另外省級財政配套資金也極其困難。據調查,吉林省種植業保險財政補貼最大額度為二輪土地承保面積的70%,超過部分沒有資金補貼,2011年已經出現退還農民自交保費的情況。
(二)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保險面不穩定。由于農民集生產者、投資者和經營者等職能于一身,幾乎是農業風險的唯一承擔者,20%的保費目前對收入不高,余款不多的農民來說也是一個不輕的負擔。另外有的農民對保險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在被保險公司合理拒賠或沒有達到自己認為應賠的數量后就對保險產生了不信任感。有的農民抱有嚴重的僥幸心里,認為不一定受災,買保險是加重自身的經濟負擔,使保險面上下波動較大。如:四平轄區2007~2010年農作物保險分別為290.44萬畝、582.99萬畝、465.2萬畝和686.1萬畝,四年的波動幅度分別是增加292.55萬畝,下降117.79萬畝,增加220.9萬畝。
(三)查勘定損到戶難度大,農戶定損容易出現偏差。農業保險面對千家萬戶,土地零散經營,加上專業人員少和工作強度大,保險公司對于絕收的做到了查勘定損到戶,對于大面積的災害損失采取的是抽查查勘到村,不能普及到戶,導致一部分農戶定損出現偏差。
(四)農業保險保障標準低,涵蓋不了生產成本。從調查了解到,2007年制定的保險條款規定的保險金額已經涵蓋不了農民的生產成本。以種植業的玉米為例,按照規定,予以保險的生產物化成本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灌溉、機耕和地膜等生產成本,保險金額為3000元/公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種植成本提高。據農民測算,每公頃玉米的生產成本為:底肥16袋,每袋150元,上肥2袋,每袋200元,計2800元;種子6000粒的10袋,每袋80元,計 800元;農藥160元;機耕800元。總計4560元,與保險標的3000元相差1560元。
(五)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剛剛建立,無法承擔巨大風險責任。吉林省對巨災實行有條件的“封頂賠付”,即以全省為單位統算,出現賠款超過保費總額度的巨災時,實行100%“封頂賠付”。如果局部出現巨災,全省統算沒有超賠,受災區域屬于哪個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就由哪個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承擔責任,包括超賠責任。當全省統算沒有出現超賠時,按實際損失賠付。但這種機制雖然避免了超賠現象,但同時也破壞了政府和保險公司的信用,使農民對農業保險失去信心。
(六)農業保險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業務推廣受限。目前我國還沒有農業保險的專門法律和行政法規,農業保險是在各級領導小組的規定下進行的,缺少法律依據。另外農業保險一旦放開市場,多家保險公司無須競爭,會造成一些負面問題。
對策
(一)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管理辦法,中央提高對農業大省的財政補貼比例,盡量取消基層縣市的財政補貼分擔部分,加強財政補貼資金管理,確保資金足額、及時到位。二是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減免所得稅,允許稅前從經營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保險準備金,以增強其經營實力。三是建立巨災風險基金。本著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三級風險共擔機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除了用于當年賠款及相關費用,節余部分按一定比例提取作為風險基金,省級建立超賠風險基金,國家建立巨災風險基金。
(二)幫助農民減輕保險負擔。一是政府部門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水平。二是在當前絕大多數農民還處于小規模經營的情況下,政府對農民提高保費補貼。要做到一方面補貼數額達到農民對農業保險有足夠的購買力水平。另一方面補貼在使得農民買得起的前提下,還要讓農民感覺到購買農業保險劃得來,即在政府補貼后,農業生產的預期收益比其他非農收益足夠高。三是通過整合國家支農資金,從糧食直補、農機補貼、良種補貼等國家對農民的各項補貼和民政救災資金中整合一部分作為農民自籌保費,解決農民自籌保費收繳難的問題。
(三)加快農業保險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作用和性質,政府在農業保險開展過程中應發揮職能和作用,保證農業保險體系的順利建立和業務的協調運作,并以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使農民的利益得到切實的保障。
(四)及時查勘,準確認定農業災害損失。出現災情,保險公司應及時查勘,安撫出險農戶,做到出險及時,查勘認真,記錄準確。另外鑒于農業保險涉及領域多、專業性強等特點,政府領導小組從農業、民政、氣象等部門聘請專業人員組成相關險種定損協調小組,主要負責調解農戶與保險公司有關定損方面的爭議,并提出理賠建議,提高災害定損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五、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
農村的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得不到有效處理,同樣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國農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與城市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像城市那么嚴謹,大都比較隨意。在農村,通常生活垃圾都是隨地亂扔,生活廢水隨處排放,沒有統一規定的垃圾堆放地點和指定的廢水收集點,即使有也不能保證能夠定期清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農村整體的環境衛生狀況較差的現象。由于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時,致使很多農村地區的河流被阻塞;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垃圾越積越多,若長時間不進行處理,垃圾腐爛產生刺鼻的有害氣體,對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解決農村環境的污染問題,就必須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環保的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部門應對此作出預算,地方政府設立環保專項基金,從而進行環保設施的建設,農村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需要多部門協同作戰,建立起城市鄉村及工業農業聯合的綜合性環境保護治理體系。
六、企業貸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沒有資產的抵押,受經營狀況影響大,降低審批的難度
七、智能交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新型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統采用與時刻變化著的交通情況相適應的大規模集成的電子化設備,實行靈活多變的系統控制方法,能保證高效安全的交通次序。我國自2013年正式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在多個城市引入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在解決交通堵塞、交通污染等問題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智能交通控制體系發展。
八、后勤管理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存在的問題
1、學校重視力度不夠,后勤服務意識較差
2、后勤人員素質較低,缺乏學習意識
3、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水平受限
對策
1、加大力度,增強服務意識
2、提高后勤工作人員的素質,建立高素質的服務隊伍
3、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九、食堂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最大問題是:在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控制成本,達到盈虧平衡。
1.? ?既然是食堂,大概是機關事業單位內部員工就餐的多。根據過去數據測算人力,配備炒菜的大師,配菜師,擇菜切菜的,服務員,洗碗的,收銀的,釆購員,一個總領班的。控制好人力成本。
2.? ? 第二個是釆購成本。選擇好的采購渠道,控制好食材成本。
3.? ? 安全衛生問題。這是重點管理區域,必須嚴防死守。
4.? ? 責,權,利三方兼顧,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把食堂當家一樣經營維護,這就需要動腦筋了。
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明確功能定位,科學規劃布局
一是明確優先發展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已獲國務院審批,農業產業的規劃布局也緊接著出臺,但仍需不斷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規劃的剛性和嚴肅性,防止過去幾十年存在的隨意性和波動性。
農業農村工作看似簡單,實則錯綜復雜,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多領域互利合作、互聯互通,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充分認識鄉村振興戰略的極端重要性,明確農業板塊在全市整體板塊中的地位作用,明確農業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均衡發展中的優先發展權,明晰市、區兩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對農業農村土地、環保、金融等問題的主導性權責,對涉及農業農村發展的事務要主動作為、加強協作,跨前一步。
二是找準功能定位。以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作為農業產業發展參照系,在研究對標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世界城市農業定位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農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明確上海農業農村的功能發展定位,主要發展“高精尖”和“名特優”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綠色農產品。
三是科學規劃布局。以農業“三區”劃定成果為重點,以推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為目標,對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設規劃,科學合理地抓好農業農村規劃布局,優化種養結構和空間布局,并且吸取歷史教訓,使規劃具有嚴肅性、延續性和穩定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