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是什么 大氣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是什么意思
一、基層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建立基層矛盾化解的長效機制。除了依靠人,為開展群眾工作,化解矛盾糾紛,對一些周期性,頑固性,老大難問題,要想辦法科學化解突出辦法。制度的延續性,通過持續工作解決問題。
二、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措施和所用時間?
根據《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中國治理霧霾污染需要20-30年。
報告指出,根據英國、日本、德國、美國治理大氣污染的經歷,中國要“從根本上而不是一時”治理好霧霾、重現藍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需要20-30年時間。
即使是采取最嚴厲的措施,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快的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奇跡性的改善環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的時間。
三、蘭州大氣污染治理方法?
大氣污染的治理方法
1.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結構,多采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
3.合理規劃工業區與非工業區。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
4.綠化造林。茂密的林叢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5.不要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搞好環境衛生。
四、工業噪音治理措施和方法有哪些?
從聲源處降低噪音的產生量.比如采用無聲軸承等低噪音的電子配件. 將聲源進行專業的隔離.比如安裝隔音房 如果不能實施或者實施后效果達不到.可以考慮在聲源的傳播途徑中解決,比如聲屏障和隔音墻. 還有一種就是從受體人群周邊隔音.比如隔音門窗和房間隔音. 具體要看哪個輕哪個重,比如發出噪音的地方很多,而受體人群范圍比較小則先從后者考慮. 如果噪音發出的地方比較集中,且可以實施隔音施工,則從聲源處理先行解決.
五、最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法是什么?
控制污染源是防治大氣污染危害的根本措施,而治理途徑是多方面的。
1、工業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擴散和工廠之間互相利用廢氣,減少廢氣排放量。
2、實行區域集中供熱,以高效率的鍋爐代替分散的低矮煙囪群,以高效率的鍋爐代替分散的低矮煙囪排放方式。這是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
3、改變燃料構成。如城市工業和民用煤氣、液化石油氣的發展,低硫燃料和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的采用。要推行采煤,以除去煤中大部分硫(主要是硫鐵礦硫)。
4、減少汽車廢氣排放。主要是改時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油的燃燒質量,加強交通管理。
5、工業裝置排放的有毒氣體,要從工藝改革和回收利用方面予以控制。
6、煙囪除塵。煙氣中二氧化硫控制技術分干法(以固體粉未或顆粒為吸收劑)和濕法(以液體為吸收劑)兩大類。
六、川江治理措施是什么?
國家釆用整治河道、炸除暗礁的方式治理川江。荊江河段采用建立蓄洪工程、截灣彎取直工程治理的。川江的范圍有二說:一說指四川省宜賓以下流經四川省境的長江河段,長892公里,另一說,則指四川省宜賓至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河段,長1020公里(一說1030公里),一般采用后一說,以保持長江三峽的完整。
七、長江的治理措施?
長江治理措施有
1.上游地區禁止亂砍濫伐,植樹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有利于減少下游的泥沙淤積。
2.中游地區退田還湖,疏通河道。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3.加強長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關停并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壩,加強蓄洪能力。
八、河流的治理措施?
1、控制污染源,尤其是在河流上中游限制污染物質的排放,主要是造紙廠、冶金廠等等;
2、沿河多植樹,保持水土;
3、減少污水的污染度,利用化學方法將污水中的有害物質中和或沉淀。
4、加強人民的環保意識
九、公司治理制度革新的治理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法規體系。今后,中國證監會將在借鑒國際經驗并考慮我國上市公司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推動《公司法》和《證券法》的修改,并修訂有關公司治理的配套法規。
2.改進獨立董事制度。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已初步建立,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數量已達到要求。
3.建立轄區監管責任制。為了將監管任務量化到崗,監管責任分解到人,充分動員上市公司監管系統的重要性。
4.更好地保護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十、治理河流污染的措施和意義?
要解決水污染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考慮,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對策措施有:
1、減少耗水量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
3、產業結構調整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5、開發新水源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
意義:健全水污染控制的支撐體系,提升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建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及設備產品體系,帶動水污染控制與治理行業的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為國家和地方水污染控制與治理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科學示范,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