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理技術產業鏈全球發展趨勢是什么(大氣治理的發展前景)
一、未來全球的產業鏈呈現出什么發展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逆全球化的趨勢,也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進一步調整。未來全球產業鏈發展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疫情可能出現的常態化及其對全球分工協作的沖擊和影響,全球性供應鏈存在的合理性與經濟效應已經下降,取而代之的將是區域供應鏈的逐漸興起。
未來全球將出現三個更多體現區域特征的供應鏈來代替全球產業鏈。一是中國—日韓—東盟供應鏈;二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供應鏈;三是歐盟供應鏈。
供應鏈頂端成為大國競爭核心領域。全球供應鏈本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鏈,其以比較優勢為基礎、以物流為紐帶、以經濟效益為目標。
產業鏈的數字化特征加強。隨著線上溝通方式的持續增加,促使生產與貿易鏈條的數字化發展,加速了傳統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同時,數字化轉型需要大量新基礎設施與設備作為支撐,這也加速了數字經濟硬件產業發展,包括5G網絡、5G手機、傳感器等快速發展。
我國須高度警惕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可能性。在考慮經濟效率的同時,把追求產業安全可控性作為生產環節、片段和工序區域進行空間配置的重要標準。疫情過后全球產業鏈極有可能朝著內向化趨勢發展。
一是在縱向分工上趨于縮短。原先分包給跨境企業生產,以工序、環節為對象的縱向分工體系,目前或應適度收回,某些環節可能要縮回到跨國企業內部進行,結果是一家企業內部可能包含了不同的工序、片段和環節。上述逆“產品內分工”的行為傾向,是一種“縱向一體化”?!翱v向一體化”可能并不符合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原則,但該趨勢卻符合縮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要求。
二是在橫向分工上趨于區域化集聚。原先被拆散到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生產的工序和環節,在回縮過程中需落實在具體空間上,也就是布局到一個國家或鄰近國家進行集中和集聚化生產,這將有助于推動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形成產業空間集聚化趨勢。
未來全球產業的分工和競爭態勢,將會從過去的產品內分工為主,轉向集群分工為主,全球化競爭也將由過去跨國公司總部面對無數分散供應商的競爭格局,逐步轉化為產業鏈與產業鏈、產業集群對產業集群的競爭。這將使全球產業分工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均衡,競爭者對最終市場的爭奪也將更加激烈,并促進競爭程度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中國用什么技術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環保技術被視為全球治理環境的一劑良藥。中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將更多高科技手段用于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創新能夠增加生態環境治理的效率。將環保技術應用到治理環境的全過程當中。大量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巔峰了傳統環境治理模式。
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什么意思?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于1990年在德國提出。1992年,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并由卡爾松和蘭法爾任主席,該委員會于1995年發表了《天涯成比鄰》(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報告,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價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經濟全球化、改革聯合國和加強全世界法治的關系。
四、全球治理改革開啟的標志是什么?
全球治理改革開啟的標志是:2008年11月華盛頓G20峰會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美國倡議下,G20提升為領導人峰會。2009年9月舉行的匹茲堡峰會將G20確定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標志著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五、最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法是什么?
控制污染源是防治大氣污染危害的根本措施,而治理途徑是多方面的。
1、工業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擴散和工廠之間互相利用廢氣,減少廢氣排放量。
2、實行區域集中供熱,以高效率的鍋爐代替分散的低矮煙囪群,以高效率的鍋爐代替分散的低矮煙囪排放方式。這是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
3、改變燃料構成。如城市工業和民用煤氣、液化石油氣的發展,低硫燃料和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的采用。要推行采煤,以除去煤中大部分硫(主要是硫鐵礦硫)。
4、減少汽車廢氣排放。主要是改時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油的燃燒質量,加強交通管理。
5、工業裝置排放的有毒氣體,要從工藝改革和回收利用方面予以控制。
6、煙囪除塵。煙氣中二氧化硫控制技術分干法(以固體粉未或顆粒為吸收劑)和濕法(以液體為吸收劑)兩大類。
六、全球教育目標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1、從數量到質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2017年在小學正式入學年齡前一年參與有組織學習的入學率是69%,小學學業完成率達到85%,初中學業完成率達到73%,高中學業完成率達到4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8%。
另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2000年至2016年間,在當時的35個成員國中,25歲至64歲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并獲得學位的人群比例平均從22%增至36%,增加了14%;在25歲至34歲的年輕人中平均占比更是從26%升至43%,增加了17個百分點。
隨著全球各級教育入學率的大幅度上升,人們對教育的追求出現重大變化,不再單單滿足于只是有教育機會,而是能夠獲得更為優質的教育機會,由追求受教育機會提升為追求優質教育機會,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各級教育普遍進入普及階段,獲得各級教育的機會已經成為基本必備的公共產品,追求更為優質的教育機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從總體上看,世界教育已經從追求數量滿足到追求質量提升的階段。在未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將日益旺盛,品質將成為人類教育的重要關鍵詞。
2、從標準到個性。
工業革命以來,為了滿足工業社會對大批管理者、工程師和產業工人的需求,各國普遍建立起標準化的大規模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能夠大規模低成本培養大批標準化人才,適應了工業社會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需求,相比農業社會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進步。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整體邁入信息社會,大規模標準化的教育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為信息社會的生產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之上,創新是信息社會的第一發展動力,大規模標準化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信息化社會需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成為信息社會教育的新方向。
近年來,隨著公共教育投資和私人教育投資的增加,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網絡教育資源的豐富,使得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不但成為時代之需,也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許多發達國家的教育日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例如以個性化教育為主旨的微型學校在美國出現并迅速發展,日本大約有3000余所學校實施開放式個性化教育,我國出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個性化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可以預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將日益強烈,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將成為潮流。
3、從人工到混合。
幾千年來,人類的教育活動主要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教師是唯一的教育主體,主要的教學工具是教科書、黑板和粉筆。
但隨著人類社會邁入信息社會,這一切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教師的教學工具日益科技化,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人類的教學已經開始有人工智能教學機器人的參與,人工智能機器人成為人類教師的輔助。
在許多國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參與到教學活動中,21世紀初美國人工智能教育企業紛紛成立,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被逐漸賦能到美國教育產業中,2010年后,中國人工智能教育企業開始興起,人工智能逐漸被應用到我國教育中。
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人類教學活動從單一的教學主體走向教師和人工智能機器人雙主體的混合式教學,這極大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和準度,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梢灶A見,未來人類教師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混合式教學將在全世界日益普遍,成為人類教學模式的重大轉變。
4、從經驗到科學。
從古至今,人類對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經驗,對于教育發生的機理和教學效果的取得等根本問題缺乏基于科學的解釋,這使得教學主要是基于經驗的歸納和總結,無法精準施策和作出確切預測。
近年來,隨著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發展,這一切發生了重大變化,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已經能夠對人類教育的某些機理進行一定程度的科學解釋,并且得到廣泛應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視覺加工、記憶、語言、閱讀、數學、問題解決等學習認知領域的研究中,有效闡釋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與學習相關的腦結構和腦聯結網絡特征,這些成果已被應用于測評教學效果、設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甄別和補償學習障礙等。
近年來,美、英、日、韓等發達國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腦科學研究進行了全面布局,相繼實施一系列針對教育發展研究的大型腦科學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教育中得到應用。
2016年,“中國腦科學計劃”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規劃的“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梢灶A見,未來隨著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將更多揭示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從而更加科學地規劃教育教學活動,使得教育更加精準科學。
5、從單向到雙向。
幾千年來,人類的教學活動基本是單向的,即教師作為權威的教學主體進行教學,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通過教師的教導進行學習,這種教育模式從農業社會持續到工業社會,一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但隨著人類進入信息社會,隨著教育技術尤其是網絡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和即時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這種教育模式開始出現重大轉變,教育開始從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指導學習的單向模式向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指導的雙向教育模式轉變。
從單向到雙向教育模式的轉變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表現,“翻轉課堂”是其中一種重要模式?!胺D課堂”是對“課上講授、課下作業”傳統教學模式的翻轉,它通過網絡等途徑將學生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課前傳遞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完成課前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進行答疑解惑的一種方式,“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單向教育模式,是一種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改造的雙向教育模式。如今,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正在全球范圍內傳播。
在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學生主動學習的工具和資料將進一步豐富,教師主導的單向教育模式將發生更深層次的變革,向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領指導的雙向教育模式轉變。
6、從學校到合作。
在工業社會時期,現代學校體系開始在各國普遍建立,學校承擔著學生教育的主要責任,社會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大大降低,學校成為學生教育的主要角色,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情況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和家庭在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開始凸顯,尤其是教育培訓機構在各國大量出現,成為引領教育創新和教育實踐的重要力量。
處于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大量校外培訓機構出現后成為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力量,美國聯邦政府甚至出資資助校外培訓機構,由美國資助的校外培訓的社區學習中心覆蓋全美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美屬維京群島、波多黎各以及內政部印第安人教育局所轄23個州的63個保留地。
此外,隨著家長知識水平的顯著提升和掌握的教育資源日益增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能力日漸提升,家庭在孩子教育中承擔的責任也開始加強,美國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中就要求每所學校都要制定有關家長介入學校教育的政策,中國的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視。所以,當今社會正在突破學校單一主導的教育模式,向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教育新格局演進。
7、從知識到能力。
傳統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要目標,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獲取知識的易得性極大增強,單純以知識為目標的教育開始凸顯其不足,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應用,單純以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目的的教育已經無法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在知識記憶和理解方面,人工智能在諸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未來以知識記憶和對知識淺層次理解為主的工作人類將不具備優勢。
因此,人類社會的教育面臨著轉型,需要從以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向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轉型,更加關注學生掌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養信息社會需要的人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而不是單純地掌握知識。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培養目標已經開始從知識向能力轉型。20世紀90年代開始,能力本位教育逐漸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進入21世紀后,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潮和實踐逐步向美國基礎教育領域蔓延。
芬蘭《普通高中教育總體全國性目標及課時分配的政府令》明確了學校課程內容必須成為學生綜合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發展的載體,芬蘭教育也逐漸向能力本位轉移??梢灶A見,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知識將愈加豐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更加廣泛,人類教育只有更深地轉向能力本位才能夠應對信息社會帶來的挑戰。
七、鋼鐵行業大氣污染物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系統堵塞,主要集中在脫硝(或脫白),普遍存在換熱器和催化劑的堵塞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有色煙羽。消白是鋼鐵行業很特殊的一個治理動作——消白后還存在有色煙羽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氨逃逸。氨逃逸,在電力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就很嚴重。電力行業鍋爐運行負荷波動幅度不會太大,但是鋼鐵行業煙氣負荷波動幅度非常大,工況波動非常大,所以更沒有辦法實現精準分氨。
八、全球十大氣勢神曲 是什么電影?
全球十大氣勢電影名曲如下:
《魂斷藍橋》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Auld Long Syno》,
《泰坦尼克》主題曲Titanic-Theme《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
《終有一天感動你》插曲《此情可待Right here waiting》,
《飛越蘇聯》主題曲《說你,說我Say You, Say Me》,
《俠盜羅賓漢》主題曲《為你傾情Everything I Do It For You》,
《畢業生》插曲《斯卡保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
《Rush》主題曲《淚灑天堂Tears In Heaven》,
《保鏢》插曲《我永遠愛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
《卡薩布蘭卡》插曲《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廊橋遺夢》插曲《此情永不移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九、空間技術及其發展趨勢是什么?
空間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
1、在經濟上,太空活動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多種應用衛星在通信廣播、資源調查、環境監視、氣象預報、導航定位等方面,已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太空活動將為人類提供無限寶貴的種種資源。
2、在軍事上,許多軍事專家認為誰占有空間優勢,誰就具有軍事戰略優勢。通訊、導航等衛星的發展,同樣大大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航天技術的繼續發展,對軍事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
3、在科學技術上,空間活動帶動和促進了眾多學科的發展。首先,空間活動帶動了技術發展,如電子技術,遙感技術,噴氣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其次,對基礎科學將有很大推動,包括對生命科學、宇宙的形成和發展等都將有重要的新發現;第三是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如空間工藝學、空間材料學、空間生物學、衛星測地學、衛星氣象學、衛星海洋學等等。
4、在政治上,空間技術極大地提高國家在綜合國力及其在國際活動中的地位。
十、人力資源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2020人力資源科技“十大趨勢”,你們抓住了嗎?
2020年,中國企業服務市場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在企業服務眾多細分領域中,哪一個值得重點推進?
1 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化已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而利用數字化技術彌補消失的人口紅利也是我國人力資源發展的重要舉措。
2020年,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將愈加轉向業務驅動、利用全球勞動力平臺以及人力數據分析,不斷提升HR服務水平。
2 HR 廠商更加重視PaaS平臺的研發與完善,兩條線路之爭日趨明朗。隨著大中型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一體化需求、個性化需求的凸顯,也暴露出HR SaaS產品無法滿足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短板。PaaS平臺通過可拓展、可定制的方式著力提升開發效率,從而應對大中型企業的復雜化需求。
2020年,HR廠商積極推出與完善PaaS平臺的表現將更加明顯。目前,市場上有兩種不同的PaaS路線:一種是像北森等廠商一樣先有HCM SaaS,再推出PaaS平臺;一種是像MCHR等廠商一樣先有HCM PaaS,而后再推出SaaS。這兩種路線之爭會在2020年更趨明朗。
3 AI和HR應用將在2020年產生更多交融,AI場景更多元、應用更深入。
2020年,人工智能(AI)和HR應用的融合將從初步試探走向全面深入,AI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業務開始深度結合,將在簡歷篩查、人才畫像、智能面試機器人、員工服務機器人、員工學習機器人等眾多創新應用得到充分發展。
4 人力資源數據分析技術不斷加強,將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決策力。
如今,各行業頭部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開始組建人力資源數據團隊,引入數據分析技術,為各層級的管理決策提供更多數據支持。人力資源+大數據將成為2020年HR應用產品發展的重要方向。
5 2020年,人力資源管理軟件服務商將廣泛采用云原生技術,從架構設計、開發方式到部署運維,都將基于云的特點進行設計,從而構建原生為云而設計的應用。容器、微服務、DevOps、持續交付等充分利用彈性和分布式服務特性的云原生技術也將被更多HR 廠商采用。
6 HR軟件市場和HR SaaS 行業競爭不斷加劇,擁有云原生架構和專業咨詢能力的廠商呈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大中型企業在進行HR產品選型時,更加注重企業經營情況與產品技術的匹配,心態變得更為理智,這也讓新一代云原生架構HR服務商脫穎而出。
以MCHR為代表的專業HR廠商憑借領先的HCM PaaS平臺架構、專業的咨詢能力等優勢,在2019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礎上,將對未來行業競爭格局產生不小沖擊。
7 員工自助、用戶體驗成為聚焦點,將激發出更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類似于各種2C應用,員工自助、實時在線處理、簡約至上的用戶界面成為未來發展方向,HR智能應用也將成為關注熱點。
HR應用已從HR人員使用擴展到全員使用,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成為眾多HR軟件和HR SaaS提供商2020年的重要任務。
8 上云、HR創新平臺、共享服務中心將成為2020年HR應用優化升級的重要方向。2020年HR應用上云拐點已至,其發展速度會更快,但仍不及預期。用戶對SaaS最大顧慮——數據安全性已開始解除。但整體而言,HR應用上云比例還無法達到業界預期。人力資源管理平臺將成為HR業務創新的支撐平臺,而不僅僅是流程規范和效率提升的工具。
未來將會有更多的HR創新業務出現,如阿米巴組織管理模式,實時動態的人才管理、個性化的人才績效管理……這些HR業務創新都需要借助軟件來實現流程化。在多業態集團型企業中,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HRSSC將繼續成為關注熱點,需求會得到更多的釋放。
9 跨界融合趨勢明顯,區塊鏈、神經科學、動機心理學等開始融入到人力資源服務。
當前,區塊鏈技術、神經科學、動機心理學等新興力量開始加速融入到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區塊鏈不僅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提供一種全新的技術工具,帶來核心業務邏輯的優化,并在背景調查、靈活用工、員工激勵、勞動合同存證等方面推動人力資源管理行業轉型升級。
10 HR科技服務行業仍是投資熱土,HR SaaS廠商或將迎來轉型發展。2020年,企業服務領域投資熱潮略顯消減,投資機構對HR科技領域仍將保持關注熱情,但投資更為理性。
對于主要依靠資本驅動、贏利能力不強的HRSaaS廠商在2020年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HR SaaS廠商的發展將進入業務與資本雙重驅動時代。2020年,HR SaaS服務商或將迎來并購浪潮。一是AI技術公司將成為HR SaaS公司投資收購的主要目標,以增強自身的AI能力;二是單一功能的HR SaaS廠商可能會被綜合型HR廠商收購。你怎么看?
2020-01-16 11:37:22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