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大氣環境污染及治理措施有哪些)
一、治理環境污染的重點措施是?
治理環境污染的重點措施就是關停一部分污染嚴重的小廠子。
二、揚塵治理方案及措施?
嚴格執行上級部門對轄區建筑施工現場關于揚塵治理的具體要求以及做到六個百分百。
六個百分百:施工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拆遷工地100%濕法作業;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
2、建筑施工現場施工揚塵防治工作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管理部、分公司負責對管轄范圍內建筑施工現場揚塵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3、管理部、分公司是實施施工揚塵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應保證施工揚塵防治工作管理措施的落實,保證揚塵治理所需費用的投入,加強揚塵治理工作檢查考核,根據建筑施工現場揚塵防治情況對項目部予以獎懲。項目負責人是施工現場揚塵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工地實行統一協調和管理,負責成立現場揚塵治理管理機構,明確人員和責任,按照承包范圍制定建筑施工現場揚塵防治措施并落實到位,組織開展施工現場揚塵防治的日常檢查工作。
4、所承接工程實行施工總承包的,應對施工現場揚塵防治工作負總責;進行工程分包的,應明確分包單位揚塵防治工作責任,并加強對分包單位揚塵防治工作的管理;
5、應當服從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對施工現場揚塵防治工作情況的檢查。
6、管理部、分公司、項目部應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有關管理規定的宣傳,并將揚塵防治等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工人上崗前的培訓教育內容,對所有進場人員進行環保教育,作業前對工人進行揚塵污染防治措施的技術交底。
7、所有建筑施工現場四周必須按國家有關標準規定設置連續圍擋,圍擋設置高度不低于1.8米(臨主干道圍擋不低于2.5米)。市區建筑工程施工現場應使用堅固、美觀、可周轉使用的硬質施工圍擋。拆除工地必須設置隔離圍擋,圍擋應封閉嚴密。
8、建筑施工現場出入口必須設置車輛沖洗池和定型化車輛自動沖洗裝置,保證運輸車輛不帶泥上路。施工現場主要道路應適時灑水和清掃,防止揚塵。
9、建筑施工現場要設置排水管網,并設沉淀池,施工廢水及雨水經過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系統,排水設施應處于良好的使用狀態。沉淀淤泥要及時清除或集中存放。
10、建筑施工現場出入口、場內主要道路及生活區、工作區必須進行地面硬化,確保地面堅實平整;閑置場地應進行固化、綠化等防塵處理。建筑材料、構件、料具應按照施工總平面圖劃定的區域堆放整齊。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應當密閉存放,不能密閉的應當在其周圍設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嚴密圍擋,采取有效覆蓋措施防止揚塵,并懸掛標示標牌。
11、在所屬范圍內項目中積極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力爭做到能用盡用。
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生產場地揚塵防治工作應按照建筑施工現場的有關要求執行。
12、建筑施工現場在進行土方開挖、回填、轉運作業前,應對可能造成的揚塵污染程度進行判定,在正常施工情況下不能有效控制揚塵的,應當對擬作業的土方事先采取增加土方濕度等處理措施,以有效減少揚塵污染。
施工過程中應當采取有效降塵防塵措施,多余土方應及時清運出場。現場堆置需要回填使用的土方應進行表面固化和覆蓋。
13、出現五級及以上大風天氣,必須采取防揚塵應急措施,且不得進行土方開挖、回填、轉運作業及工程拆除等作業。
14、在建工程外腳手架必須采用符合標準要求的密目網進行全面封閉,并保持嚴密整潔;樓層內清理施工垃圾,應采取先灑水降塵后清掃的作業方法,并使用封閉式管道或裝袋(或容器)使用垂直升降機械清運,嚴禁高處隨意拋撒。
施工單位應當采取各種措施,合理利用資源,防止浪費,減少建筑垃圾的產出量。
15、建筑施工現場施工垃圾應集中、分類堆放,嚴密遮蓋,及時清運。生活垃圾應采用封閉式容器存放,日產日清。施工現場內嚴禁隨意丟棄和焚燒各類廢棄物。
施工現場必須建立施工現場保潔制度,有專人負責保潔工作,及時灑水清掃,做到工完場清,道路清潔。
16、施工現場選用的土方或工地垃圾運輸車輛,應當為密閉式或有覆蓋措施的運輸車輛;泥漿運輸車輛必須選用全密閉式車輛。項目部應對施工現場運輸沙石、灰土、渣土、工程土、泥漿等散體物料的車輛封閉嚴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防止遺灑飛揚。
17、主城區內建筑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施工現場主要揚塵點應安裝視頻監控裝置,實施施工全過程實時監控;1萬平方米以下的建筑施工現場提倡并鼓勵安裝視頻監控裝置。
18、違反揚塵治理有關法律法規及本規定,由集團公司總工辦責令改正,并依法對管理部、分公司、直屬項目部給予經濟處罰,給予通報批評。
19、項目部應認真對待公眾針對施工現場揚塵污染問題的反映和投訴,積極采取整改措施,消除揚塵污染。
20、管理部、分公司要建立嚴格的工作督導機制,加強對所轄項目部建筑施工現場揚塵治理工作的督導和考核,對工作中發現的突出問題,要限期整改。
三、國家環境污染問題及措施?
(1)修訂大氣法:建議在立法目標、行為規范、法律實施程序、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進一步豐富大氣法內容,加強其可操作性;
(2)完善環境質量標準,健全顆粒物監控體系
(3)加強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4)完善大氣污染控制的經濟政策
(5)盡快頒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管理辦法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編制技術指南
大氣污染在技術層面的防治措施:
(1)完善城市群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管理體系;
(2)加強顆粒物污染物(SO2、NOx、揮發性有機物等)監控系統建設:由于二次顆粒物是由氣態前體物在大氣環境中被氧化而產生的,對二次組分的控制措施也要從兩方面展開。首先是控制二次顆粒物組分的氣態前體物,其次是控制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的關鍵物種的排放;
(3)控制燃煤源點源和面源
(4)減緩機動車尾氣排放
(5)控制揚塵和區域生物質來源
(6)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顆粒物排放
二、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轉變觀念
加強水污染知識的宣傳 ,使人們認識到水資源是人類共有的,有充分利用 水資源的權力,也有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的責任和義務。使人人都有水危機感,節約用水的責任感,保護水污染的責任感,同時打破傳統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觀念。各地區、各部門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深入、廣泛、持久地宣傳教育,使預防、治理水污染深入人心。
(2)加強工業污染源防治
加強對工業企業的執法力度,改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管,發現違法排污一定要嚴加處罰
四、黃河斷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先說結論,黃河斷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如下。黃河斷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上游的農業區大量的抽取黃河的水,從而使得黃河的水量純棉的顯小,再加上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氣候不斷地變干燥,導致區域內的降水量便少,因此,就要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五、全球人口問題及治理措施?
世界人口問題是因人口過度增長而造成的世界性社會問題。世界人口問題總是與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相交織,成為國際政治爭議的組成部分。
采取措施降低人口增長。這是會議草案的主要精神。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則提出“再分配主義”,強調人口問題起因于經濟不發達,而發展經濟的主要障礙在于國際經濟資源和經濟實力的分配不公平,要求建立平等發展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提出了“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的口號。
六、烏江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烏江污染的危害如下。烏江的水污染造成了烏江流域內的生活飲用水資源的緊張,下游白酒工業的原料水安全產生了重大威脅。同時,烏江水污染造成了烏江內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大量淡水魚的死亡。治理措施如下,在沿岸地區設立水質監督站,嚴厲打擊向烏江內排放污水的行為。
七、環境污染治理目標?
(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目標
城市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0天以上;區城及重點建設工程工地降塵達標率達80%以上;城市灰霾天氣數量逐年有所減少。
(二)環境空氣污染綜合治理目標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達到國家與省下達的減排目標;建成和鞏固禁止燃燒高污染燃料區;重點工業企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達標率穩定達到95%以上
八、企業治理能力落后及整改措施?
1.梳理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
2.整改措施:對癥下藥,補齊短板,突出重點。
九、酸雨形成原因分布地區及治理措施?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云內成雨過程”,即水氣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經過“云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并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主要分布在南方等地形較封閉地區 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措施:1 使用脫硫煤 減少SO2的排放 2使用核能 水能等清潔能源3 北方冬天采取集體供暖供熱制度 減少煤等含硫物質的燃燒 4多植樹 多綠化~
十、冷卻塔降噪治理方法及措施?
卻塔噪音治理解決方案:針對冷卻塔噪音來源,主要有排風口風扇噪音、淋水噪音、減速機和電機噪音、水泵噪音。
1、消聲器:在冷卻塔排風扇進出氣口安裝消聲器,可有效的控制噪音。
2、設置隔聲罩:冷卻塔進排氣口噪音、淋水噪音、減速機和電動機的機械噪音可以安裝隔聲罩,把噪音控制在隔聲罩內,減弱噪音量。
3、采用消聲墊:將消聲墊鋪放在冷卻塔的下塔體用金屬網支撐或者鋪放在接水盤上,能降低淋水噪音。
4、其他。(具體可按實際情況增設隔聲減震措施)特別注意:在冷卻塔噪音治理的同時,要根據實地情況充分考慮冷卻塔的運行通風需要,保證降噪設備安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