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有哪些以及如何解決(環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科技如何解決環境污染?
一是通過科技創新,探索環境保護新理論和新模式。
二是通過科技創新,解決環境保護的關鍵技術難點。推廣環保技術的應用。
三是通過科技創新,建立完善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和制度。
使用不產生環境污染的設備和材料,使用能修復環境污染的技術。
二、解決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對策有哪些?
解決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對策
農村水環境是我國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如此嚴峻的農村水污染形式,我們應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和出路。
(一)發展生態農業
對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種植,應加快研制出高產、高抵抗力作物,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提高農藥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勵施用天然肥料和實施秸桿還田技術。
努力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要求政府將投資重點放在生態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生態工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營養元素植物帶控制生態工程、農田徑流污染控制生態工程等。從根源上制止農業污染,使農業生產體現出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并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改以往的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精密型的生態農業生產。強化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綜合治理,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處理,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
(二)加強規劃、合理安排企業布局
對于蓬勃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治理,并將這些措施與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區域布局結合起來。
對鄉鎮企業帶來的污染物集中處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廠。在這些活動中,政府的引導和督促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為企業不會主動為環保去考慮布局,更不會主動投入太多的環保資金,這就要求政府在合理規劃鄉鎮企業布局和城鎮建設布局的同時,加大對環保的投入。
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經驗表明,要控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要達到gdp的1。5%,要使環境改善則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目前鄉鎮企業的環保投入僅達到gdp的0。1%,與水環境的保持與改善要求的投入標準差距太大。
在合理規劃鄉鎮企業的同時,政府還要注重小城鎮建設規劃。
應制定有利于水環境污染防治的經濟技術政策及能源政策。鼓勵發展對水環境無污染、少污染的行業和產品,提倡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動工業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的進程。有機的把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
(三)加快水污染處理設施建設,提倡農村社區污水的處理和資源化
首先,加快廢水排放和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以政府投資為主,籌集民間資金為輔,加快廢水處理設施的上馬和廢水處理廠的建設。
盡量做到水的循環利用,提倡節約、高效用水。其次,按“污者付費原則”,通過合理的價格體系,征收生活污水處理費,多渠道加大環保投入。另外,我國目前對農村用水實行無償使用原則,不像城市居民那樣征收水費,這無形中鼓勵了浪費用水。所以,應當在普及自來水的較發達的鄉鎮試點實施征收水費,在經濟上激勵他們節約用水,減輕用水壓力和水環境污染狀況。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學習發達國家建設“污水凈化與資源化生態工程系統”――它是人類應用現代生態學、環境科學、系統工程和高效生態工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設計建構的,具有使污水凈化和資源化的人工生態系統。農村社區污水多為生活污水,可加以利用和資源化程度高,可以將污水處理生態工程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即可降低污水處理費用,又可增強土壤肥力。
由此可見,基于生態工程所獨有的特點及我國農村現有的條件,生態工程將是一種非常適合農村社區污水處理的技術。
(四)加強環保教育宣傳和水環境保護法律
法規建設基于農民和鄉鎮企業主及地方政府領導人員環境保護意識的淡漠和對水污染防治知識的欠缺,應對他們加強環保教育和宣傳,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特別是對地方政府的領導,應強化環保獎懲機制,增強他們的水污染防治的責任感。
由于水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不像經濟工作一樣一抓就見成效,就能體現出領導的政績。所以,相當一部分領導就忽視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甚至為水污染企業打起了保護傘。鑒于此,應把環保工作作為評價政府工作和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
另外,我國現階段防止水污染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特別是農村水環境污染污染防治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規還很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有些領域還存在法律上的空白。所以,要加強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并嚴格執行法律,變“軟法”為“硬法”。
(五)水環境污染防治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
有些地區的水環境惡化是由于經濟不發達引起的,當地居民為了生存而過度開發資源導致水環境嚴重污染,如:私開小煤窯、冶煉廠等不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又排放了大量的污水,破壞了水環境的平衡。
這就要求我們對癥下藥,講水污染防治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扶貧工作不僅是簡單的救濟,還應該為環境整治工作提供長期的、良好的經濟支持。所以,政府應以市場為導向,變單向性、防護性水污染整治為開發性環境治理,變救濟性扶貧為開發性扶貧。
如:在農村發展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加快生態示范區建設,努力實現農村經濟和農村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雙贏!。
三、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污染現象?有何危害?怎樣解決?
污染現象:
大氣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化學污染、生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污染等。
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三個方面: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內濃度很高,或者幾種污染物聯合進入人體可以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劑量的污染物持續的作用于人體產生的危害。如大氣污染對呼吸道慢性炎癥發病率的影響等。
3、遠期危害: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一般是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后才表現出來,如環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環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線體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質引起的白血病、肺癌等,生物學因素,如熱帶性惡性淋巴瘤,已經證明是由吸血昆蟲傳播的一種病毒引起的。化學因素,根據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達1100余種。另外,污染物對遺傳有很大影響。一切生物本身都具有遺傳變異的特性,環境污染對人體遺傳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致突變和致畸作用。
如何防止與治理環境污染:
1.對于工廠的污水、廢氣、廢煙、廢渣等有毒氣體進行過濾后排放。
2.外出盡量不用私家車,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
3.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節約紙張。
4.多種植花草樹木、不亂砍濫伐。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鐘。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后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如果不保護環境,人類將面臨著滅亡。
四、環境污染現象有哪些?
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其污染現象主要有:1、大氣污染的現象:出現霧霾、空氣有異味(臭味、辣味、腥味、酸味等)、煙塵, ... ...2、水污染:水體有顏色(變黑、變綠、變灰等)、水體有臭味、水體有熱氣、水體冒泡;3、廢渣污染:白色污染、垃圾堆放滲漏廢水臭味、垃圾焚燒冒黑煙、垃圾違法排放占地污染;危險廢物以及放射性廢污染事故性污染危害;4、噪聲污染: 工業農業等機械運作轟鳴聲、鞭炮燃放聲、建筑施工聲、陸海空交通噪聲、爆破爆炸聲;
五、環境污染因子有哪些?
分子狀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鹵代烴、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狀污染物主要有降塵、總懸浮顆粒物、飄塵等。
六、怎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第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
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
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下決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
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要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廣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增產減污。
第二,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
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
加強礦產資源和旅游開發的環境監管。
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第三,統籌城鄉環境建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
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和推進環境建設。
全面實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
對污染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實行扶持政策,并給予稅收優惠。
生產者要依法負責或委托他人回收和處置廢棄產品,并承擔相關費用。
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
引導和鼓勵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
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決一些農村地區存在的環境“臟亂差”問題,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
第四,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加強污染專項整治,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重點搞好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經把環境保護相關技術列入優先領域。
要把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力爭在環保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切實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
要積極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污染治理和環保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環保企業和企業集團,促進環保產業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興支柱產業。
要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把飲用水安全作為重點,消除環境隱患,防止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要加強大氣污染防治,不斷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加強危險化學品管理,妥善處置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七、解決環境污染的理論?
1.污染者付費原則經濟合作與發展(OECD)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污染者付費原則”
2.對環境資源進行合理定價,實行有償使用從價格角度看環境問題,價格體系是經濟領域的核心內容,價格體系反映著經濟利益主導著人們經濟決策和經濟行為。
3.庇古稅環境資源的外部性使得私人的最優決策導致社會整體的非最優配置,這樣會造成具有外部經濟的經濟活動數量少于最優。
4.科斯定理———明確環境的產權關系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并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
八、生活廢水對環境污染應該如何解決?
現在大部分是選擇建設污水沉淀池,起碼做到污水不直接滲漏地下。然后再通過城市管網統一進污水處理場。
新型基礎免硬化防滲材料,耐酸堿,抗腐蝕。適用各種污水池,蒸發池等
九、環境污染的種類有哪些?
1、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聲污染、農藥污染、輻射污染、熱污染。
2、按屬性分:顯性污染,隱性污染。
3、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4、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固體廢物污染、液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5、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6、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7、空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
8、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9、噪音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10、放射線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十、環境污染有哪些,環境污染有哪些知識?
環境污染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固體廢物污染、液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聲污染、農藥污染、輻射污染、熱污染。
按屬性可分為:顯性污染和隱形污染。
按人類活動可分為: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和農業環境污染。我們常見的環境污染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
(1)工廠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
(2)人們生活中排出的廢煙、廢氣、噪音、臟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車輛、輪船、飛機等)排出的廢氣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礦山廢水、廢渣;
(6)機器噪音,電磁輻射,二氧化碳污染;靚固水生態修復與治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