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氣治理成就有哪些(我國大氣治理成就有哪些方面)
一、我國的成就有哪些特點?
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歷經磨難、飽受屈辱,數代仁人志士用血和生命追尋富民強國的道路。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標志著中國人民逐步富裕起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全面走向社會主義強國的新征程。
二、2021年我國生態成就有哪些?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取得新成就,生態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三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圓滿收官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2021年,期盼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生態環保工作者繼續發揚老黃牛的踏實肯干精神,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為“十四五”規劃實施開好局。期盼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大放異彩,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獲得新突破,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推手,發揮新引擎作用。
三、我國航天成就有哪些?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繼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之后,我國成為第五個能制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我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后,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順利升空;
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完成我國首次空間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任務;
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成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2013年4月26日,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高分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并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中國對地觀測的新時代;
2015年12月17日,“悟空號”發射升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2220秒后,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近地點192千米、遠地點6.8萬千米的預定軌道,發射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2020年7月23日,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邁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四、國外治理大氣污染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國外一說,范圍比較大,介紹下日本。
1:主要來自幾方面:
汽車尾氣,汽車輪胎與路面的摩擦,大量的工業及民用燃煤的使用,其他工業污染排放,建筑現場等的塵土,etc.
2:尾氣--燃油需進行高度的脫硫處理,在精制階段使油的品質提高,達到諸如 E5 (中國應該叫國5什么的)的水準。
其次可以用天然氣代替燃油,日本的TAXI很早就用LNG了。
另外就是電氣自動車的普及了。
還有,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在日本人們叫電車,意思是電氣化列車,含了地下鐵道,地面鐵道在內。
美國有很多道路,留一條車道專供多人同乘車行走,這條道不堵車,間接地減少了車數,合理。
2:輪胎與路面的摩擦,很多專家未必同意這點,但是可以參考中國建筑科學院的論文,這甚至危害不比尾氣小。
這在日本采取了可減少輪胎與路面摩擦產生微粒子的路面鋪裝材料和施工方法。
3:盡量使用天然氣,少用煤直接燃燒。 由于中國缺油少氣多煤,那么可以進行煤氣化,即把煤先變成燃氣,在工藝中進行脫硫,除塵等,使供出的氣體潔凈。如日本在3.11地震之后,停了核電,重起火電,就采用這個煤氣化技術,英文叫IGCC,可以百度以下,這方面,日本是世界上轉換效率最高的國家。
4:其他工業污染,那就要設計院在設計廠房和設備時考慮環保因素進行設計,業主或EPC單位在采購時采用高效率,低排放的機器設備,而EPC們也必須在施工的時候注重環保的因素,使設備系統整體合理高效,而且少漏不漏。而生產過程的排放物,當然要處理到達標,危廢難廢等讓專業業者來回收,等等。日本很少業主干涉設計施工的,不會想辦法在采購上賺一把。
5:建筑現場,日本的并不會烏煙瘴氣,主要是施工的手法高明,施工人員自覺認真;各種良好的施工方法和防護措施等,可讓工地的發塵量大大減少。各種廢棄物隨時分類,專業運走處理,這也使臟東西減少,塵埃減少。
6:從源頭制止或減少化學污染,塵埃污染,是最重要的。而在發出之后如何抑制,躲在家里用清凈機器只能偏安一角;而外部環境無限大的,沒辦法除掉,只能盼天雨。
五、我國大氣環流?
我國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則是受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冬夏交替控制的結果。
大氣環流的作用,在高緯與低緯之間、海洋與陸地之間,由于冷熱不均出現氣壓差異,在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引導著不同性質的氣團活動、鋒、氣旋和反氣旋的產生和移動,對氣候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六、我國近代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1.“神舟”系列航天飛船
由我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飛船,“神舟十一號”飛船總飛行時間達33天,是目前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2.“嫦娥”系列探月衛星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三號”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后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嫦娥五號”將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帶回月球樣品
3.“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4.“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我國自行研制的航天運載工具
5.“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2017年4月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七、我國最新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航天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
一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全面完成:自2004年工程立項實施以來,按照“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先后圓滿完成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月地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6次無人月球探測任務,實現“六戰六捷”。
二是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建設新階段:1992年,我國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船、室、站”三步走發展戰略,目前已成功發射14艘神舟飛船,4艘天舟貨運飛船,2個天宮空間實驗室,1個天和空間站核心艙,先后將14名航天員共23人次送入太空,中國空間站即將建成。
三是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組網運行: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穩步推進,2000年、2012年分別建成北斗一號、二號系統,向國內、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開通全球服務,目前定位精度、授時精度等系統性能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四是高分專項天基對地“三高”觀測能力形成:已具備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觀測能力,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已成為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
五是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繞、著、巡”目標:2021年5月,“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火星預選著陸區,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一次任務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成為第二個在火星成功著陸探測的國家,開啟了行星探測的新征程。
八、我國在航天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如下:
一、嫦娥五號,完美完成中國航天史上最復雜任務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啟動,計劃通過“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鵲橋號、五號T1試驗器等完成任務,完整突破了環繞和著陸兩大月球探索使命,實現了人類首次軟著陸月球背后和巡視的壯舉。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挑戰月球采樣返回,時隔44年(1976年蘇聯月球24號),它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
二、北斗系統全面建成,精準時空盡在手中
2020年6月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統,歷時26年研發,經歷了三代系統、共計發射了59顆衛星,終于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
三、天問一號,下一站火星!
屈原曾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和“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曠世之問,其中“熒惑”(火星)始終是中國古人們最關心的行星之一。歷時走入現代,火星不僅是人類研究行星科學和太陽系演化史的核心參照,也是人類未來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標。
為此,中國航天正式啟動了行星探測計劃——“天問”。執行第一站任務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乘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開啟前往火星數億千米的旅程。
四、高分專項建設收官,觀天測地明察秋毫
地球原本僅有一顆天然衛星,進入航天時代后,人類發射了上萬顆人造衛星,并通過這些衛星來了解地球的方方面面。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重大專項之一,主要依靠衛星系統實現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
五、長征五號B火箭,重載力士托起天上宮闕
運載火箭是航天事業的基石,決定了一國航天發展的能力上限,長征五號是我國目前最強大的重型任務運載火箭。它將長征火箭家族近地軌道運力上限從8噸級提到25噸以上,能將東方紅五號平臺這類大型載荷發射到高軌,能執行大型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任務等,是一個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大型運載火箭平臺。
九、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四大發明
造紙術:西漢已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
印刷術:隋唐雕版印刷術——《金剛經》;北宋活字印刷術。
火藥:唐末開始用于戰爭。
指南針:戰國司南;北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數學
《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算籌和算盤推動古代計算的發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陽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記錄。
編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渾儀、簡儀。
歷法
《夏小正》、“殷歷”。《授時歷》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比現行公歷早3百年,對指導農業生產幫助很大。
農學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醫學
西漢編訂《黃帝內經》——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萬世寶典”。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東方藥物巨典”。
十、2021年我國的創新成就有哪些?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的脈動尤為強勁。2021年創新成就主要是,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商業運行。海牛ll號下鉆231米。深海一號海中送氣。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線。海洋雙星投入業務化運行。用一癢化碳合成蛋白質。中老鐵路建成通車。首款新冠特效藥獲批。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