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協定(全球氣候變化協定主要內容)
一、什么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協定?
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性協定分別簽署了三個:
1.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發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2.
《京都議定書》,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議定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1997年日本京都通過,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 ,條約于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雖然在議定書上簽字但并未核準之,之后首先退出了《京都議定書》。
3.
《巴黎協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是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二、全球氣候變化趨勢?
1.大氣圈方面,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我國不同區域氣候變化差異明顯,青藏地區暖濕化特征顯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趨勢。
2.水圈方面,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表現為顯著升高趨勢。2018年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年份。1980-2017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3.冰凍圈方面,1960-2018年,全球參照冰川之一的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經歷了兩次加速消融過程;1981-2018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退化明顯,活動層厚度呈明顯增加趨勢;1979-2018年,北極海冰范圍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
4.陸地生物圈方面,1963-2018年,我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樹種的展葉期始期均呈顯著的提前趨勢,北京站玉蘭、沈陽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楓香樹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3天、1.4天、2.7天、2.4天和2.4天。
三、2021全球氣候變化論文?
根據現在科學家手中掌握的數據來看,如果說全球溫度提高了2℃,那么溫帶地區基本上每個國家都要升高3.4℃,而極圈以內的地區升高幅度也會達到6℃。其實從2015年開始,雖然跟100年前相比,溫度僅僅是可是這1℃引起的災難,大家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這種平均溫度的上升,首先引起的就是對于海平面而言的災難性的后果,首先是北極圈內部的許多冰蓋都開始慢慢的融化。
四、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1968年,美國宇航員威廉·安德斯帶著照片在阿波羅8號盤旋月球返回。這是地球從荒涼的月球表面上方升起的簡單快照,但這也很重要,代表著人類第一次走到足夠遠的地方,以了解世界有多脆弱。
孤獨的藍綠色星球與冷色的空間之間的對比是美麗而令人震驚的。正如安德斯后來所說:“我們一路走來探索月球,最重要的是我們發現了地球。”
1970年4月22日,有2000萬人參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民活動:地球日。
如今,環保主義者和其他批評家更傾向于將太空計劃視為軍國主義的揮霍之物,浪費了數十億美元更好地用于解決地球上的問題。但是,這些善意的投訴是被誤導的。地球問題,最緊迫的是氣候變化,只能從太空解決。那是偽造已經用于解決這些問題的工具和數據的地方,也是未來解決方案的地方。
太空研究對于避免一場重大環境災難已經至關重要
NASA的衛星數據揭示了南極臭氧層上一個令人恐懼且不斷擴大的漏洞,引起了公眾的關注,該問題在1987年產生了《蒙特利爾議定書》:這是第一個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國際協議。從那時起,由于全球范圍內對破壞性氯氟烴的限制,臭氧情況穩定了,預計將實現全面的行星恢復。如本例所示,空間可以提供理解問題所需的重要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的驚人方法。
氣候變化是空間數據的關鍵作用的典型代表
在全球范圍內跋涉,用鉆頭測量冰蓋并從船側測量海溫是一種昂貴,緩慢且不足以分析行星狀態的方法。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越來越多的商業公司運營的衛星提供了大量的多光譜成像和雷達測量數據,用于諸如珊瑚礁退化,有害浮游生物開花和北極熊談判變薄冰等發展。今天,涉及地球觀測的許多技術最初都是為發送探測我們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探測器而開發的。
確實,了解其他行星氣候的演變對于模擬地球可能的結果至關重要。
NASA的探測揭示了大約40億年前,一種失控的溫室氣體綜合癥如何使金星變成熱的,地獄的,不可居住的酸雨星球。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漫游者繼續揭開將原先溫暖潮濕的火星轉變成寒冷干燥的塵埃球的過程,科學家們甚至構思了可能將其改造成宜居星球的未來情況。發現其他世界的歷史并想象他們的未來,為緩解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戰略提供了重要愿景,例如從月球本身開采氦氣以獲得未來的清潔能源。
從太空研究到從GPS到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的衍生技術已經在幫助減少排放。
GPS導航的效率提高可將海上,陸地和空中的燃料支出減少15%至21%,這比迄今為止提供的更好的發動機或燃料更換方法要大得多。現代太陽能光伏發電還應歸功于太空。第一個真正的太陽能客戶是美國太空計劃。諸如為國際空間站提供動力的巨型太陽翼之類的應用不斷推動著太陽能電池性能的提高,NASA首次展示了利用其自身設施中的太陽能為地球上的社區供電的價值。
很有可能,天基太陽能電站可以克服這樣一個不便的事實,即風能和太陽能永遠不會使我們接近零排放,因為它們的輸出本質上是斷斷續續的,并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環保的方法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存儲其功率,甚至住了一晚。另一方面,軌道式太陽能發電站將連續面對太陽,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會通過有針對性的輻射將清潔的電力反射回地球或夜晚。它們還將不受云層和大氣干擾的影響,因此其運行效率是當前太陽能技術的許多倍。
美國軍方和中國政府的可持續能源倡導者正在積極尋求太空太陽能,但僅僅制造太陽能電池會由于使用的腐蝕性化學物質而破壞環境。太空技術提供了將地球上脆弱的生物圈和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地點從制造和采礦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損害中解放出來的可能性。
美國初創公司“太空制造”目前正在朝著軌道制造邁出第一步。該公司的光纖電纜是由國際空間站上的機器生產的,其效率要比地球上制造的任何東西都要高幾個數量級,在地球上,重力會在材料上產生微小的缺陷。《太空制造》及其他產品最終計劃在太空中建造大型結構,例如太陽能電站。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它們將彼此互補,從而大大降低成本。例如,太空制造可以大幅降低太空中太陽能裝置的成本。
最終,公司將能夠從月球和小行星的材料中向太空奮斗,從而避免了將它們送入軌道的成本和環境影響。開采太陽系具有其自身的潛在影響,但是從遙遠而無生命的世界中提取資源顯然比繼續地球退化更為可取。
也許空間可以發揮的最強大的作用就是作為靈感。
太空旅游對于富人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它可能會更多。我已經在宇航員那里度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都報告說,看到地球無國界并觀察其脆弱的大氣層將他們震撼到了他們的核心,激發了他們強大的聯系感和對環境的尊重。正如研究這種“概述效應”的神經科學家和醫師安德魯·紐伯格所說,“您經常可以說出自己何時與在太空飛行的人在一起,很明顯。” 讓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最富有和最有權勢的人經歷超凡的經歷不會有任何傷害-尤其是如果較富裕的地球人很快有機會跟隨他們。
大型太空公司的領導人已經開始思考超越旅游業的方式。聯合發射聯盟首席執行官托里·布魯諾設想了一個未來,成千上萬的人將在地球和月球軌道上工作的情況。這些人將建造空間站,進行研究并生產用于太空和地球的商品。亞馬遜巨人杰夫·貝佐斯想象到太空文明,使我們的家園星球像國家公園一樣原始并受到保護,而骯臟的開采和制造過程則在軌道設施中進行。SpaceX的伊隆·馬斯克希望將火星轉變回曾經的健康世界,然后用地球的生命形式來填充火星,一些專家嘲笑了這個想法。
事實是,盡管考慮到氣候變化的現實,馬斯克,貝佐斯和其他人描述的某些計劃可能看起來像烏托邦式的或過分樂觀的。僅僅專注于管理初步設想而不提供更好的潛力的未來根本就沒有未來。在最壞的情況下,我們珍貴的藍綠色星球最終將看起來像它的鄰居維納斯或火星,僅僅是因為我們選擇不向他們學習。
五、2021全球氣候變化峰會主題?
2021年全球氣候峰會宗旨為“全球碳中和與中國擔當”,就全球碳中和、企業氣候雄心、綠色金融、能源轉型、綠色建筑以及低碳交通等話題進行研討。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至1900年高出約1.09攝氏度,目前被世界氣象組織列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第六個或第七個最溫暖的年份。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已達到新高,而這種增長在2021年仍在繼續。
六、古生代以來全球氣候變化規律?
①中生代距今約2.5~0.7億年,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由于陸地面積擴大,地形和氣候條件逐漸變得復雜。
喜濕熱的蕨類植物因不適應冷熱多變的大陸環境而逐漸衰退,更能適應陸地環境且以種子為繁殖形式的裸子植物迅速發展,因此,古生代又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也是重要的成煤期。
巴列姆階時期的氣候出現寒冷的趨勢,這個變化自侏羅紀最后一期就已開始。高緯度地區的降雪增加,而熱帶地區比三疊紀、侏羅紀更為潮濕。但是,冰河僅出現高緯度地區的高山,而較低緯度仍可見季節性的降雪。
在巴列姆階末期,氣溫開始上升,持續到白堊紀末期。氣溫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發,制造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中。中洋脊沿線形成許多熱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大陸地殼的許多地區由淺海覆蓋者。位在赤道地區的特提斯洋,有助于全球暖化。
在阿拉斯加州與格陵蘭發現的植物化石,以及自白堊紀南緯15度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證明白堊紀的氣溫相當溫暖。熱帶地區與極區間的溫度梯度平緩,原因可能是海洋的流動停滯,并造成行星風系的虛弱。分布廣泛的油頁巖層,以及缺氧事件,可證實海洋的流動停滯。
根據沉積層的研究指出,熱帶的海水表面溫度約為攝氏42°,高于現今約攝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面溫度為攝氏37°。而海洋底層溫度高于目前的溫度約攝氏15到20°。
②最近一百萬年間,你指的是新生代嗎?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它從7000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新生代可以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
③第四紀地質史上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的出現。這一時期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并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冰期和間冰期不斷交替,出現氣候寒冷和溫暖時期的交替。
七、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
1.高緯度地區變暖明顯,低緯度地區變暖不明顯。
2.冬季增暖明顯。
影響:
1、全球氣候變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1) 低地被淹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業受到危害
(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
2、對植物的影響
(1)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
(2)氣候的變化可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
3、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
(2)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3)在變暖的過程中,地球會面臨更多的極端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如持續性干旱,高峰熱浪、極端暴雨洪水,沿海地區受超強臺風的影響,極端猛烈的風暴潮災害等等。
(4)由于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飲水缺乏、糧食減產、流行疾病等次生災害增加。
4、受氣候變化影響,一些綠洲可能會消失。
3、對農業的影響
(1)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
(2)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八、2021年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2021年,氣候變暖,導致了地球上更多的災難,從席卷澳大利亞的火災,到印度的極端高溫干旱,再到我們國家各地的水災,特別是鄭州7.20水災,照成了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包括地球的第三季青藏高原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颶風,臺風,龍卷風,干旱,水災頻繁,這些都關系到全人類的生產生存,需要各國協調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九、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改變什么?
答: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系統變化的進程。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如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等。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有6種,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它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且在大氣中的存留期很長,最長可達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關注。
十、20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原因?
1、人口劇增因素: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紀,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壞因素: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但到當前2014年,人類活動由于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并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紀,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滅絕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