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題求幫忙,萬分感謝!第三題。
一、小學二年級語文題求幫忙,萬分感謝!第三題。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于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并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二、幫幫忙!嫦娥的傳說。(盡量短小)
嫦娥偷吃仙藥,飛向月亮,孤獨一人,玉兔陪伴她
三、中國成第3個可提供碳衛星數據國家是真的嗎?
10月24日,在地球觀測組織(GEO)第14屆全會“中國日”活動上,中國代表宣布“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和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的數據產品將對全球用戶免費開放!”至此,中國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第三個可以提供碳衛星數據的國家。
氣候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主要推手,所以準確、實時掌握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至關重要。“碳衛星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它可以獲取覆蓋全球的二氧化碳監測數據。”碳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說,目前,碳衛星的兩個主要載荷的一級數據均可下載,其中高光譜溫室氣體探測儀正是用來觀測二氧化碳的。
張鵬介紹,碳衛星每天在距地球700公里高度的軌道上飛行,一天能跑14到15圈。其二氧化碳監測儀每軌能收集到軌道東西向20公里范圍內的地球大氣高光譜分辨率信息。如此,碳衛星一天能獲取的數據大約覆蓋300公里的區域。
“理論上講,如果拿到140天左右、2000條軌道的觀測數據,就能獲取一張無縫隙全球覆蓋的二氧化碳監測圖。”張鵬說,根據美國同類衛星OCO-2的經驗,一般積累一年才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數據。
此次數據向國際開放,中方專家團隊期待:如果中、美、日三家碳衛星數據能形成互補,或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完整數據獲取周期長的問題。
“要將碳衛星的全球觀測資料完整無誤地接收下來,需要衛星和地面精準‘握手’。”張鵬說,碳衛星有三個地面接收站,瑞典基律納站和兩個國內站,尤其是前者,保證了觀測資料“不在衛星上過夜”。
衛星接收原始觀測資料無法直接使用,需要進行加工預處理,包括定位、輻射定標等,技術難度極高。以光譜分辨率為例,需要在1納米的范圍內設計10個到30個探測通道,對這些通道的數據標定出精準的波長。之后,原始數據就會“變身”光學信號,成為具有科學意義的一級數據。
這些數據提供給科學家,由其反演二氧化碳濃度,“化身”二級數據;再跟模式結合,得到全球二氧化碳碳源匯分布。這之中,一級資料是關鍵。張鵬介紹,在軌測試的這半年中,他們找到了碳衛星與美國OCO-2觀測條件、軌道、區域完全一樣的一軌,發現兩顆衛星觀測資料的一致性非常好。“這說明,在數據質量方面,碳衛星與OCO-2是一個量級的。”
張鵬介紹,碳衛星數據可為我國將來的大氣治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當前已開放的是碳衛星一級資料,資深用戶已經可以用來反演二氧化碳信息。“我們正在不斷地測試碳衛星的算法和產品,下一步,會推出應用更為廣泛的二級數據,做出真正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中國貢獻。”張鵬說。
四、我國的登月工程分三個階段進行.如圖為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時的情形,關于“嫦娥一號”衛星
衛星可以使它轉發的微波(即電磁波)達到地球上很大的范圍;
衛星從地面發射升空的過程中,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增大,機械能增大,能量的增加是內能轉化而來的.
衛星從地面發射升空的過程中,速度在變化,所以運動狀態不斷改變.故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五、中國碳衛星究竟有多牛
8月16日凌晨,伴隨著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圓滿發射成功,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再一次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從此,頭頂的浩瀚的星空里也多了一份屬于中國和世界的“量子”牽掛。
從最初的研制到發射,量子衛星承載了太多關注的目光與期許,那么,這顆舉世矚目的“新星”到底有多牛氣?其技術實現難度又有多高?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兼衛星總指揮王建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講解了量子衛星技術的諸多“極限挑戰”。
天地一體化連通:從太空向地面存錢罐扔硬幣
在量子通信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天地一體化的量子聯通。這就好比在萬米高空,往地面的一個存錢罐里扔硬幣,需要準確地將硬幣投擲于儲蓄罐的狹小入口。如果出現一點點偏差,信息的傳遞便會功虧一簣。
“量子的編碼,就像計算機編碼0101一樣,有正負、垂直、水平等不同狀態,要把量子的偏振方向檢測出來,才能變成密碼。”王建宇介紹說,量子里面有兩組狀態,一組是正交的,一組是傾斜45度的,所以,一共有四個不同的偏正狀態。
不僅如此,地面上的存錢罐(接收裝置)和天空中的投擲者(量子衛星)也不安生,它們都在不停地旋轉運動。
“這就是瞄準和檢測偏正的最大難度所在,我們要在雙方都處于運動狀態的情況下完成信息傳遞。”王建宇強調,稍微對不上一點點都不行,如果這樣,地面上收到的就是誤碼了。
據王建宇介紹,一旦誤碼率高于3.5%,信息傳輸就沒有意義了。“3.5%是個底線,通常我們會把誤碼率控制在1%~2%之間。”
探測器靈敏度:在地球上看到月球的火柴光
如果說從太空向地面存錢罐扔硬幣已經讓人感到咋舌,那接下來的技術則更加讓人目眩。
量子衛星采用的是單光子探測器,其目的是實現對每一個光子的捕捉。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一個60瓦的燈泡,每秒鐘發射的光子數大約是10×10的二十次方個,而一根火柴的最大光亮大約是3~5瓦。”王建宇說,量子衛星探測器靈敏度相當于在月球上點根火柴,我們在地球上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它的亮光。
如果考慮到火柴點燃后,光向四面八方的擴散效應,其觀測難度可想而知。“探測器的靈敏度必須達到這種程度,才能捕獲來自太空中的一顆顆光子。否則的話,天上的量子衛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王建宇說。
時間同步設置:一秒鐘給一億個光子排排隊
在太空中,量子衛星每秒鐘大約向地面發射一億個光子,需要地面接收裝置對所有光子進行接收。然而,這個接收過程并非來者不拒,而是要講究個先來后到。
“我們必須知道每個光子是第幾個發出來,信息傳遞就是必須發送端和接收端是能夠對的上的,要有一個完整的序列。”王建宇說。
將光子們一一對接起來的辦法,就是時間同步。“我們現在的接收頻率能做到一個納秒,也就是在一秒鐘之內,把一億個光子全都排列好。”
心理難關:這是一項從未有過的探索
與此前眾多追趕、超越的老劇本不同,量子通信這條路,是中國科學家自己一步步趟過來、摸出來的。
“我們以前做各種各樣的衛星的時候,一般都有個參考。盡管人家不會把技術告訴你,但是至少心理上是有個預期的,因為別人已經做成了。我們相信通過自己研究總能成功,心里有這個底。此外,中國已經有很多例證,盡管起步晚,但卻實現了趕超。”王建宇如是說。
然而,量子衛星不一樣。“這個東西到底行不行,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心里真的是沒底。”王建宇感概地說,盡管我們經手的大大小小的衛星研制工作已經無以計數,但量子衛星對于所有參與者都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巨大挑戰。
談及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王建宇很是平淡。“對于人類探索量子物理世界和空間科學的腳步而言,這僅僅是個開始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