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生物處理
一、好氧生物處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一種在提供( 氧氣 )的情況下,以(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 )為主,使( 有機物 )降解穩定的無害化處理方法。
百度百科照抄.......
二、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對策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有游離氧(分子氧)存在的條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機物,使其穩定、無害化的處理方法。微生物利用·廢水中存在的有機污染物(以溶解狀與膠體狀的為主),作為營養源進行好氧代謝。這些高能位的有機物質經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逐級釋放能量,最終以低能位的無機物質穩定下來,達到無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環境或進一步處置。廢水好氧生物處理的最終過程
(圖3—1)表明,有機物被微生物攝取后,通過代謝活動,約有三分之一被分解、穩定,并提供其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約有三分之二被轉化,合成為新的原生質(細胞質),即進行微生物自身生長繁殖。后者就是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增長部分,通常稱其剩余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又稱生物污泥。在廢水生物處理過程中,生物污泥經固—液分離后,需進行進一步處理和處置。
好氧生物處理的反應速度較快,所需的反應時間較短,故處理構筑物容積較小。且處理過程中散發的臭氣較少。所以,目前對中、低濃度的有機廢水,或者說BOD濃度小于500mg/L的有機廢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處理法。
在廢水處理工程中,好氧生物處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
三、污水好氧生物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點?
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放線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微型后生動物等,其中細菌是凈化污水的主要承擔者。發現的菌群主要有叢毛單胞菌屬(Comamonas)、動膠桿菌屬(Zoogloea)、螺菌屬(Spirillum)、不動桿菌屬(Acinetobcter)、短桿菌屬(Brevibacterium)、產堿桿菌屬(Alcaligenes)和黃桿菌(Flavobacterium)等;還有具有除磷作用的類環紅菌(Rhodocyclus)、小月菌(Microlunatus sp.)、俊片菌(Lampropedia sp.)等;具有脫氮作用的反硝化生絲微菌屬(Hyphomicrobium)、固氮弧菌屬(Azoarcu)相關菌、類硝化螺菌(Nitrospira)等,與污泥泡沫形成相關的諾卡氏菌形放線菌(Nocardioformactinomycetes)、絲狀菌(Microthrixparvicella)和Nostocoidalimicola等。
動膠桿菌屬的典型特征是能形成活性污泥的重要結構—菌膠團。本屬的大多數菌種能夠產生高絮凝活性,可與有機物結合成絮狀,使重金屬離子、磷元素沉淀,從而使水體凈化。此外,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得到的動膠菌對于多種有機毒物也有降解作用,如動膠菌HP3能夠高效地降解溴胺酸等化學有毒物質。
叢毛單胞菌屬,對于構成菌膠團也有重要作用,除了可以吸附廢水中的難降解有機物之外,對于多種有機毒性分子也有降解作用,如叢毛單胞菌AN3菌株可降解苯胺[44],叢毛單胞菌CNB1菌株可降解對氯硝基苯[45]等,對于水的凈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線菌與污泥泡沫有關,泡沫會阻礙固液分離,是活性污泥處理設施的一大問題。一般是由于含分支菌酸的放線菌的生長和積聚造成的。其中最常見的分離出的放線菌有:污泥戈登氏菌(Gordonia amarae),紅球菌屬(Rhodococcus),諾卡氏菌屬(Nocardia)等。
絲狀菌同樣也是構成菌膠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絲狀菌生長過多時,大量的絲狀菌會從活性污泥絮粒中伸展出來,形成“刺毛球”狀的活性污泥骨架。這些伸向絮粒外部的“觸手”,會阻礙絮粒間的壓縮,使污泥在二沉池大量流失。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