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設生態文明”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全面領會,把“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認真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在此,我結合自身的理論學習和工作實際,就談以下三點認識:第一、“建設生態文明”提出的客觀必然性 一、“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是我們黨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實踐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的近三十年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的發展狀態。然而,在持續發展過程中帶來的高污染、高能耗問題也促使了我們黨對發展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的思考。一方面,在不斷實踐中,我們黨堅持主觀的意識形態以客觀物質環境的發展變化為轉移,把全面清晰地把握客觀世界作為我們認識、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礎,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重大戰略思想記錄了我們黨在發展中探索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歷史足跡,也是我們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基本原理,與時俱進、創新思想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也是我們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指導實踐的必然結果。建設生態文明理論的提出經歷了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過程,是我們黨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認識的又一次偉大飛越: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放棄了工業文明時期的重功利、重物質的粗放主義,描繪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美好藍圖,是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二、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助推科學發展觀,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各個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如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就背離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能源緊缺和生態破壞,在建設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我們仍將始終面臨能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容量限制兩大約束。因此,現階段倡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是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需要。 三、“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做好負責任的大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必然要求。人類自工業文明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強。通過對資源的獲取,我們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對自然無節制的掠奪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耗竭。長此以往,人類的發展必將難以為繼。人類將繼續以往的發展模式還是重新調整、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以“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給了全世界一份滿意的的答卷。這樣的發展思路不僅避免了歐美“先發展后治理”發展模式的弊端,解決了全球十幾億人口的環境保護問題,同時也為其他欠發達國家今后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表率。第二、把握“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 對“建設生態文明”思想的準確理解和正確把握是落實“建設生態文明”重要思想的基礎和前提。在此,我對“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談以下三點: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總結改革開放近30年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將黨在新時期以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創新實踐中相繼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合成的統一整體。“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特色理論體系中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它與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在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建設生態文明,即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因此,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都是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是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在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重大創新與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把生態保護提高到了一種文明的高度:把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樣看作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把塑造健康持續的發展模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樣看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這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促使了在全社會范圍內逐步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的環境觀、資源觀。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對現有文明的整合與重塑。 “建設生態文明”是在人類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文明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在“建設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物質文明,將促使經濟活動以大自然的穩定、和諧為前提,形成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在“建設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將以認知自然、尊重自然為出發點,倡導健康、綠色的生存觀念,將節能減排作為一種觀念深入人心。在“建設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將致力于消除因為政治矛盾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更加重視利益的多元化和協調各種關系的平衡。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人是環境中的動物。數千年來,人類在自我創造的世界里繁衍生息。人類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史。如何處理發展過程中人與資源、環境關系,將決定著一個時期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水平。如果在發展中對自然資源過度索取,對生態環境污染破壞,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反過來將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阻礙人類自身的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在正確把握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基礎上,實現了從傳統“向自然宣戰”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轉變。它是對人類自身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與提高。建設生態文明,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將為人類自身發展規律更好的發揮作用提供諸多有利條件,推動著人類自身向著更好、更強的方向發展。第三、踐行生態文明、助推科學發展 近年來,濱州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市委市府關于打造“系統九州”,延伸十大產業鏈等政策的部署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總量進入全省第二方陣,經濟發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時,作為黃河三角洲地帶的沿海城市,濱州還有著非常重要的生態位置。保護好黃河三角洲及沿海地帶的生態環境對于實現我市經濟社會“六個發展”的總體要求,推動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踐行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我市節能環保工作中做出新成績、實現新突破。一、提高認識水平,轉變發展思路。 應當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把建設生態文明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努力從根本上改變“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發展觀念。既要考慮當前,更要考慮長遠。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把節能環保的理念貫穿于經濟建設的始終,進一步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堅持“四思而后干”。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長遠效益的兼顧,在提高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環境保護和集約發展。二、加快結構調整、做好節能減排 依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計劃末萬元GDP能耗應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應降低20%,COD排放量應降低18%。要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做好節能減排:一是要深入開展節能評估審核工作。依據我市制定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暫行辦法》,進一步提高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兩個準入門檻,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從源頭上杜絕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的建設。二是要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優化產品結構,支持企業大力發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品。注重結合地域特點,著力發展旅游業,餐飲業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三是要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通過做好替代石油,燃煤鍋爐改造,熱電聯產、電機節能、余熱利用、基本農田保護等十個項目工程,加大對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商用、民用等領域的高能耗、高污染問題的監管力度。四是要穩步推進節能減排工程。在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計劃的基礎上,督促企業制定實施方案,倒排工期,狠抓落實,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完成。截至目前,全市COD減排工程已達52個,預計全年減排COD 3.52萬噸;全市二氧化硫減排工程已達45個,預計全年二氧化硫減排能力為4.32萬噸。三、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平衡 一是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不斷提高濱州的環境競爭力。一方面要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努力培育和扶持優勢骨干企業,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提高環保設備制造業的自主制造能力,并在實踐中學會使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做大做強環保產業。同時要加快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公害處理率。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著力解決城市交通、餐飲等行業的污染,鼓勵環保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讓每一個民眾在享受城市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都能感受一份城市中的碧海藍天。二是要注意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蔓延,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能源結構的調整、倡導農民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沼氣等綠色環保的新能源。同時要積極依照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工作要求,加強對農業、農村生活污染源的排查力度,妥善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狀,維護好農村的生態穩定。三是要進一步推動魯北平原及干道,生產區、住宅區的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強對濱州轄區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生態保護。四是要做好海岸濕地的生態保護工作。通過治理污染源、引灌黃河水、人工修筑沿海防潮堤、增加濕地淡水存量、人工營造檉柳林、種植復壯蘆葦等措施,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確保濕地生物的多樣性,為鳥類的繁衍生息和遷徙越冬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四、倡導環保理念,實現全民參與 一是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生態文明觀。宣傳黨和國家關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和技術。大力倡導節能環保、愛護生態、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積極倡導健康綠色的消費觀,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污染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二是尊重、支持民眾對節能環保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一方面是定期向社會公布生態保護、節能減排的目標、重點、指標的完成情況及監督措施和有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督對象、標準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大力拓展群眾監督管理渠道,做好群眾環保信訪工作,建立健全群眾意見和建議反饋機制。把群眾的建議真正轉化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實際效果。三是要讓每一個市民都樹立主人翁意識,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身在濱州不是客,節能環保需躬行。每一個濱州市的居民都應當從我做起、身體力行:改變一些陋習、培養一些新規;增添一份節制、減少一些放縱。濱州是我家,清潔靠大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