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能夠實行嗎
環境污染物進入食品的途徑
隨著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食品而使食品的營養價值和質量降低或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環境中能夠對食品安全造成影響的污染物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主要來源于工業、采礦、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農業生產,并通過大氣、水體、土壤及食物鏈危及人類飲食安全.
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很多,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燃燒(如煤和石油等)和工業生產.前者產生SO2、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和煙塵等;后者隨所用原料和工藝不同而排出不同的有害氣體和固體物質(粉塵),常見的有氟化物和各種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些大氣污染物可以直接被人和動植物吸收,也可通過沉降和降水而污染水體與土壤.
水體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通過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在動植物中累積而造成的.水體污染物對陸生生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污水灌溉的方式造成.污灌可以使污染物通過植物的根系吸收,向地上部分以及果實中轉移,使有害物質在作物中累積.同時有害物質也可直接進入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動物體內,并蓄積.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向土壤施肥、施用農藥、用污水灌溉、在地面上堆放廢物,以及大氣中的污染物沉降到土壤中.當進入土壤的污染物不斷增加,致使土壤結構嚴重破壞,土壤微生物和小動物會減少或死亡,這時農作物的產量會明顯降低,收獲的作物體內毒物殘留量很高,從而影響食用安全. 常見環境污染物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3.1 氟化物
氟化物是重要的大氣污染物之一,氟化物主要來自于生活燃煤污染及化工廠、鋁廠、鋼鐵廠和磷肥廠排放的氟氣、氟化氫、四氟化硅和含氟粉塵.氟能夠通過作物葉片上的氣孔進入植物體內,使葉尖和葉緣壞死,特別是嫩葉、幼葉受害嚴重.由于農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氟,而且氟具有在生物體內富集的特點,因此在受氟污染的環境中生產出來的茶、蔬菜和糧食的含氟量一般都會遠遠高于空氣中氟的含量.另外,氟化物會通過禽畜食用牧草后進入食物鏈,對食品造成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氟被吸收后,95%以上沉積在骨骼里.由氟在人體內積累引起的最典型的疾病為氟斑牙和氟骨癥,表現為齒斑、骨增大、骨質疏松、骨的生長速率加快等.
3.2 煤煙粉塵和金屬飄塵
煤煙粉塵是由炭黑顆粒、煤粒和飛塵組成的,產生于冶煉廠、鋼鐵廠、焦化廠和供熱鍋爐等煙囪附近,以污染源為中心周圍幾十公頃的耕地或下風向區域的農作物都會受到影響.隨著工業的發展,在某些工廠附近的大氣中,還含有許多金屬微粒,如鎘、鈹、銻、鉛、鎳、鉻、錳、汞、砷等.這些有毒污染物可以降落在農作物上、水體和土壤內,然后被農作物吸收并富集于蔬菜、瓜果和糧食中,通過食物和飲水在人體內蓄積,造成慢性中毒.這些物質對機體的危害,在短期內并不明顯,但經過長期蓄積,會引起遠期效應,影響神經系統、內臟功能和生殖、遺傳等.
3.3 酸雨
大氣中SO2和氮氧化合物是酸雨物質的主要來源.由于礦物燃燒,含硫礦石冶煉和其他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硫和氮氧化合物,經過大氣化學反應轉化成硫酸和硝酸,再以酸性降雨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酸雨會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產量下降.不僅如此,當酸雨進入土壤或水體后,會使土壤和水體酸化.土壤中的錳、銅、鉛、汞、鎘等元素轉化為可溶性化合物,使土壤重金屬濃度增高.同時,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的生長及繁衍也會受到影響.
3.4 重金屬污染物
重金屬污染物多來源于礦山、冶煉、電鍍、化工等工業廢水.若使用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污水灌溉農田,就會造成土壤和農作物的污染.重金屬對植物的危害常從根部開始,然后再蔓延至地上部,受重金屬影響,會妨礙植物對氮、磷、鉀的吸收,使農作物葉黃化、莖稈矮化,從而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水體中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不僅表現為重金屬本身的毒性,而且重金屬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毒性更大的金屬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曾經轟動世界的“水俁病”,就是日本九州島水俁地區因長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魚貝類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另外,水體中的重金屬還可以經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在水生生物體內富集,并通過食物進入人體,造成人類的慢性中毒.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