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為防冶空氣污染做些什么
大氣污染防治和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建言獻策;同時積極參與以環保為主題的征文、繪畫、攝影大賽,通過不同的視角表達自己爭做環保先鋒的美好愿望,青年志愿者還倡導“少吸一支煙”、“少用一度電”、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張紙”、“多植一棵樹”的五個一行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增強綠色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天#貓美國進口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如何治理大氣污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在環境保護領域,尤其是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科技創新無疑是精準治污的有力支撐。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提出了以下幾條科技創新舉措來治理大氣污染:
一是通過實施煤炭總量控制、產業結構調整來加快減排速度。2013年前,我國煤炭消費量在10年間翻了一番。“大氣十條”提出在重點區域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全國煤炭消費總量從2013年的42億噸下降至2016年約38億噸;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67.4%下降至62.0%。可以說,能源結構調整助推了污染減排。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最突出的是鋼鐵產能。過去幾年,我國壓減了1億多噸鋼鐵過剩產能,2016年就壓縮了鋼鐵過剩產能6000萬噸。前不久,在德國召開了一次有關鋼鐵過剩產能處理的會議,我國為調節鋼鐵產能,重新安排20.1萬鋼鐵工人就業。這些數據都說明,通過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了環境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改善環境問題的需求促進了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用環境來優化產業,促進產業的發展。
二是推進國家減排工程。2005年開始,我國大規模推進減排工程建設。“十一五”時期把二氧化硫列為國家總量控制減排指標,“十二五”時期又把氮氧化物列入減排指標,這就從國家層面推進大量環保設施的建設。到2015年,我國燃煤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占煤電總裝機的99%,脫硝機組裝機容量占火電總裝機的92%,脫硫燒結機面積占燒結機的88%,脫硝水泥熟料產能占總產能的92%,脫硝平板玻璃生產線占總產能的57%。
三是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2015年開始,我國大規模推進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燃煤電廠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排放限值分別比國家排放標準降低83%、50%和67%,達到天然氣電廠排放水平。目前,全國50%以上機組完成改造,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
四是推進采暖系統煤改清潔能源。發改、能源、環保、住建、財政等多部門共同推動北方地區清潔采暖工作,“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我國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燃煤、燒秸稈,這實際是歷史延續下來的落后的生活方式造成的。通過改善空氣質量、改善歷史遺留下來的能源結構,可以使上億的農村人口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促進農村的能源革命。在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使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跨越式改善,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革。
五是建立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我國建立了預測預報―決策會商―預警發布―應急響應―跟蹤評估―預案修訂等全流程的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在秋冬季重污染應對中有效降低了污染峰值濃度。今年10月~12月,京津冀地區一共出現了8次重污染過程,每次都提前預報,提前采取行動。這是系統的、國家層面的科學技術支撐,有力提升了重污染應急能力。
六是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聯合攻關。我國利用兩年半左右時間,集中優秀科研團隊,構建立體觀測、實驗室模擬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系統,識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來源和主要成因,回應社會關切,建成綜合科學決策支持系統,支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過去,針對電力行業的環保措施比較多,現在對一些非電力行業,如鋼鐵、水泥、玻璃、化工等行業都要推進污染減排技術創新。當前,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科技支撐力度比任何時候都大。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了一個聯合的重大研究計劃,提供4億元研究大氣污染成因和對健康的影響。“十三五”期間,科技部推出了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以24.76億元的巨資推動治理技術、監測、人體健康影響、監管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今年還啟動了總理基金項目,推動大氣重污染的成因與治理的科技攻關。
大氣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因子。因此治理大氣污染是治理污染的重要內容。大氣污染根據其發生原因和污染物組成不同,可以分為煤煙型(如倫敦煙霧事件)、石油型(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混合型(多種原因誘發污染)和特殊型(如氯堿廠排放污染大氣)污染。我國大氣污染多屬煤煙型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煙塵和二氧化硫。這與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工業布局不合理,燃燒器具陳舊,工藝落后,能耗高等特點有關。要減少煙塵和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危害,必須采取以污染源控制、治理為主,強化大氣質量管理,選育優良抗污染作物品種,開展植樹造林等綜合防治措施。
一般來說,治理大氣污染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