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33211”環境工程中的三河、三湖、兩控區、一海、一市分別是指什么?
“33211”環境工程中的三河指的是海河、淮河、遼河;三湖指的是太湖、滇池、巢湖;環境工程中的“兩控區”是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和酸雨控制區;一海是指渤海;一市指的是北京市
餐飲企業污水不按規定排放處罰決定書
一.法規要求
1.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法>第44條:城市飲食服務業的經營者,必須采取措施,防治油煙對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造成污染。
2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
第三十二條 飲食服務業經營者必須采取措施防治油煙污染,排放的油煙污染物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
居民住宅樓的底層不再安排產生油煙污染的飲食服務業經營場所;不得將居民住宅樓中的住宅用作產生油煙污染的飲食服務業經營場所。
現有飲食服務業經營場所污染擾民的,應當限期治理或者停業。
北京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
5、餐飲項目:
(1) 符合建設項目基本要求;
(2) 不得在居民住宅樓底層和住宅樓內設立產生油煙、異味污染的飲食業經營場所;
(3) 爐灶必須使用燃氣或電能等清潔燃料,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鍋爐也須使用燃氣或電能等清潔燃料;
(4) 必須設置收集處理油煙、異味的裝置,并通過專門的煙囪排放,專用煙囪的高度應高于周圍20米內的居民建筑;
(5) 安裝空調器、排風裝置產生噪聲和熱污染的,應采取措施進行防治;空調器、排風裝置不得設置在居民窗戶附近,在商業區步行街和主要街道兩側不得直接朝向人行便道。在運營過程中產生噪聲的須采取降噪、隔聲措施,達到當地固定噪聲源廠界噪聲標準;
(6) 廢水應經隔油或殘渣過濾措e799bee5baa6e58685e5aeb施處理后排入市政管網;周圍無市政管網的,應將廢水處理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殘渣、廢物,不得排入下水道。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西城區第三產業的比例不斷加大,餐飲業數量逐年增多,餐飲含油脂污水排放量逐漸增大。為進一步加強對餐飲業油脂污水排放量的管理,使含油脂污水的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市場化,杜絕地溝油非法回收再用,防止市政管線堵塞,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日前,西城區市政管委與區環保局聯合向駐區單位發出《關于加強治理餐飲含油脂污水排放管理的通知》,要求駐區餐飲業和單位食堂:1、自覺遵守環保有關法律、法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2、安裝有效的油污分離設施,按照設計要求定期由有資質的專業回收企業對分離出的油污進行回收再利用;3、按通知要求,安排自查,及時進行整改。
區市政管委、環保局將按有關法規要求對餐飲業和單位食堂進行全面檢查,對未按規定安裝有效的油污分離設施,導致超標排放的餐飲企業依法進行處罰,并記入西城區企業信用信息警示信息系統,予以通告。
空氣污染防治加強??檢測,使用??能源
環境空氣質量是指空氣環境的總體或某些要素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其好壞反映了空氣的污染程度,在一個具體的區域內,通常用空氣環境中污染物的含量作為其指示性變量。 一、影響因素 目前,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有: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浮塵)、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空氣污染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空氣污染物濃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來自固定和流動污染源的人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響空氣質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 1、工業企業生產排放的廢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也在不斷的發展,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也不斷影響著環境空氣質量,例如工業鍋爐、采暖設備、發電站、火電廠等大型燃煤設備等燃料燃燒及化工建材等行業在產過程無時無刻的都在向大氣中排放著污染廢氣。 2、車輛、船舶、飛機的尾氣,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燒等。車輛、船舶、飛機的尾氣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多種化學成分,近幾年來,我國汽車產業迅速發展,社會保有量在1400萬輛以上,汽車主要集中在城市,成為城市的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一些城市地區出現的光化學煙霧,重要原因就是汽車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通過陽光紫外線作用,形成有毒煙霧。其危害性不但大大影響了空氣環境質量而且還刺激人體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發炎,嚴重的引起哮喘,頭疼、肺氣腫等疾病。治理大氣污染,治理汽車尾氣也是重中之重。另外,居民的生活和取暖過程中對大氣環境也造成了不少危害,民用燃煤向大氣環境中排放的主要是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元兇之一。 3、另外,土地沙漠化出現的沙塵暴揚塵、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氣象等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 對比來看,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人口稀疏的地區,其空氣環境質量是絕對不同的。 二、改善措施 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 1、工業合理布局,搞好環境規劃。目前,工業還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可以說,工業布局是生產布局體系中的主導環節,制定好產業政策和產業、行業進入政策,引導和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進入,最終,形成集中和集群之勢。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環境保護的統一規劃,制定措施,統一標準,把排污降低到最低點。 2、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對歷史遺留的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產業,加快結構型調整,予以關停并轉遷,減少污染物總量排放,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同時,動員全社會力量,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生產。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1)在產品設計和原料選擇時,優先選擇無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輔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較大的原輔材料,以防止原料及產品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2)改革生產工藝,開發新的工藝技術,采用和更新生產設備,淘汰陳舊設備。如工業鍋爐、窯爐的使用改為煤氣發生器;在蜂窩煤的生產過程中添加適量石灰用于固化燃煤時產生的二氧化硫,這些做法都極為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向大氣環境中的排放,改善了環境空氣質量;(3)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盡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環利用系統,以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排污的目的,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減少污染物排放;(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發、示范和推廣無廢、少廢的清潔生產技術裝備。通過使用“清潔”的材料,運用“清潔”的技術,把污染物“扼殺”在萌芽狀態;(5)開發、生產對環境無害、低害的清潔產品。從產品抓起,將環保因素預防性地注入到產品設計之中,并考慮其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從而預防性地保證周邊環境空氣質量。 4、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氣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經濟在發展,能源也在不斷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勢必影響我們的大氣環境。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盡其用,通過能源、原材料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組分通過生產過程盡可能地轉化為產品,消除廢物的產生,減少污染廢氣的排放,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