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大氣層的結構? 太陽大氣層結構簡圖?
一、太陽大氣層的結構?
太陽大氣是太陽外邊的大氣層,從里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大氣的溫度在光球500km之上的色球邊緣溫度最低約4500攝氏度。在太陽大氣分層結構的基礎上,通常研宄太陽活動的時候,把太陽大氣中的區域分為三個大類:寧靜區、晃洞、活動區。
太陽的溫度分布從核心向外直到光球層,都是逐漸下降的,但到了色球層,卻又反常上升,到色球頂部時已達幾萬度。由于色球層發出的可見光總量不及光球的1%,因此人們平常看不到它。
只有在發生日全食時,即食既之前幾秒種或者生光以后幾秒鐘,當光球所發射的明亮光線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暫時間內,在日面邊緣呈現出狹窄的玫瑰紅色的發光圈層,這就是色球層。平時,科學家們要通過單色光色球望遠鏡才能觀測到太陽色球層。
二、太陽大氣層結構簡圖?
太陽的大氣層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黑子發生在光球層,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太陽活動周期是11年。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包括對地球氣候的影響,黑子影響降水;擾亂電離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出現中斷;產生磁暴現象;二極有極光現象。
三、太陽的外部結構即太陽的大氣?
是的。
太陽的外部結構即太陽的大氣層,依厚度、亮度從內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大致可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等層次。
四、太陽大氣層結構圖?
大氣層
對流層:位于大氣的最低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平均厚度約為12km,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km,在赤道上空為17km,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層:距地表約10~50km處的大氣層,位于對流層之上,逸散層之下,是地球大氣層里上熱下冷的一層。
中間層:自平流層頂到85km之間的大氣層。該層溫度垂直遞減率很大,對流運動強盛,中間層頂附近的溫度約為190K。
熱層:也稱暖層,位于中間層之上及散逸層之下,其頂部離地面約800km。熱層的空氣受太陽短波輻射而處于高度電離的狀態,電離層便存在于在本層之中,而極光也是在熱層頂部發生的。
散逸層:也稱外層,距離地表800km至2000-3000km,是地球大氣的最外層,逃逸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溫度隨高度增加略有增加。
五、大氣層結構?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大氣層是氣象學專業術語,是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大氣層的結構
對流層
對流層位于大氣的最低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平均厚度約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其下界與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隨地理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它的高度因緯度而不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高度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平均為10~12公里,高緯度地區平均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層
距地表約10~50公里處的大氣層。位于對流層之上,散逸層之下。平流層亦稱同溫層,是地球大氣層里上熱下冷的一層,此層被分成不同的溫度層,當中高溫層置于頂部,而低溫層置于底部。
中間層
中間層又稱中層。自平流層頂到85公里之間的大氣層。
電離層
定義電離層是地球大氣的一個電離區域。60公里以上的整個地球大氣層都處于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的狀態,電離層是部分電離的大氣區域,完全電離的大氣區域稱磁層。也有人把整個電離的大氣稱為電離層,這樣就把磁層看作電離層的一部分。大約距地球表面10~80公里。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外層
外層(Exosphere),又名散逸層,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六、太陽有沒有大氣?
是的,太陽是有大氣的。太陽的大氣被稱為日冕(corona),它是太陽外部的極熱氣體層。日冕主要由氣體和等離子體組成,其中包括氫、氦以及其他元素的離子。與地球的大氣層不同,太陽的大氣層沒有明顯的界限,而是逐漸過渡到太陽的外部空間。
太陽的大氣層包括多個不同的區域,從內向外分別是色球(photosphere)、色球層(chromosphere)和日冕。色球是太陽表面最明亮的一層,它的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色球層在色球之上,溫度較高,也是太陽耀斑和日食等現象發生的地方。最外層的日冕是最稀薄的,但溫度卻非常高,可以達到數百萬攝氏度。
太陽的大氣層是由太陽的核心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這個能量通過核聚變的過程釋放出來。太陽大氣的研究對于理解太陽的結構和活動非常重要,也有助于研究太陽風、太陽耀斑等與地球環境和天氣的關系。
七、太陽大氣層由里到外的圈層結構圖?
太陽外邊的大氣層從里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1、光球層
光球層一般指光球 光球(photosphere),是太陽大氣最低的一層,即一般用白光所觀測到的太陽表面,厚度500公里左右。我們接收到的太陽能量基本上是光球發出的。因此,太陽的光譜實際上就是光球的光譜。
2、色球層
色球層是光球上面的大氣層。色球層比光球層厚,約為1500km,它的內半徑約696500km。色球內各種物理參數,包括密度,電離度和各種物理過程,在色球層不同高度處于存在著巨大變化。
3、日冕層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可以延伸到幾個太陽直徑,甚至更遠。它的亮度僅為光球的百萬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時或用特制的日冕儀才能看見。
八、簡述大氣的結構和組成?
地球的大氣層由五大層構成,層與層之間有些有明顯的界限或過渡層。大氣沒有外邊緣——只是向外逐漸變薄,直到距地表3100英里(5000千米)的地方,再向外則是真空了。以此為邊界向內延伸便是外逸層,它主要是由氫原子組成。
大氣中原子間由于離得很遠,所以很難相互碰撞,甚至在繞地球一周之后也不會碰到其他原子。這些原子以驚人的速度運動,溫度高達4500°F(2500℃)。
貼近地表處,大氣密度增大,氣壓隨各大氣層氣體的增多而升高。在外逸層之下是電離層。
在電離層的底部,兩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超過05英里(08千米)。接下來便是中間層,由氦原子和氧原子組成。在這一層中,如果沒有特殊的設備仍無法呼吸。
接下來是平流層。平流層含有能吸收來自太陽紫外線的臭氧層。在這一層中,不時的會出現一些高聳的云層,由于對流作用使得這一層很平靜,適合于飛機飛行。
平流層通過對流層頂過渡到對流層。這一層頂距兩極點5英里(8千米),距赤道則增厚到10英里(16千米)。99%的氣體分子都集中在最低的19英里(31千米)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氣體分子幾乎每移動1/300萬英寸(0000008厘米),就要和另一分子碰撞,這些氣體分子有氧分子、氮分子以及水汽,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氣體。這些分子相互碰撞時所產生的能量不斷地進行傳遞,從而產生了氣流——風的來源,這正是全球的氣候模式的根本原因。
九、太陽大氣層的溫度?
太陽大氣是太陽外邊的大氣層,從里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大氣的溫度在光球500km之上的色球邊緣溫度最低約4500攝氏度,然后隨高度增長,在過渡區溫度迅速增長,在10000km高度的日冕區底層邊界,溫度已達到10的6次方攝氏度以上。
十、太陽大氣層厚度排序?
太陽的里三層應該是反應層,輻射層,對流層。太陽的外三層應該是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的大氣層分
第一:光球層 厚度;500km 溫度:6000K 最亮有黑子活動
第二:色球層太陽活動有耀斑和日珥
第三:日冕層太陽活動太陽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