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
一、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
大氣層按其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地面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氣下沉,這樣就發生了對流運動,所以把這層叫做對流層。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緯度和季節而不同。據觀測,在低緯度地區其上界為17-18公里;在中緯度地區為10-12公里;在高緯度地區僅為8-9公里。夏季的對流層厚度大于冬季。
在對流層的頂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這一層,氣流運動相當平緩,而且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故稱為平流層。
平流層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的一層為中間層。這一層大氣中,幾乎沒有臭氧,這就使來自太陽輻射的大量紫外線白白地穿過了這一層大氣而未被吸收。所以,在這層大氣里,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頂部氣溫已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層氣溫比上層高,有利于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故又稱之為高空對流層或上對流層.中間層頂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現很薄且發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緯度地區偶爾能見到這種銀白色的夜光云。
從中間層頂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稱為暖(熱)層,又叫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氣層中,只含有大氣總重量的0.5%。暖層里的氣溫很高,據人造衛星觀測,在300公里高度上,氣溫高達1000℃以上。所以這一層叫做暖層或者熱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散逸層,又叫外層。它是大氣的最高層,高度最高可達到3000公里。這一層大氣的溫度也很高,空氣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的約束很弱,一些高速運動著的空氣分子可以掙脫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間中去。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以及特點是什么?
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的差異,可以將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各個層的特點如下:大氣分層按照大氣在垂直方向的各種特性,將大氣分成若干層次。
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按大氣各組成成分的混和狀況,可把大氣分為均勻層和非均勻層。
按大氣電離狀況,可分為電離層和非電離層。
按大氣的光化反應,可分為臭氧層。
按大氣運動受地磁場控制情況,可分有磁層
三、大氣的垂直分層中,氣壓最大的是對流層、平流層還是高層大氣?
大氣的垂直分層中,氣壓最大的是對流層 離地面越遠空氣越稀薄,氣壓越低。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離地面最近的是對流層,氣壓最大;最遠的是高層大氣,氣壓最小。
四、大氣垂直分層記憶口訣?
大氣垂直分層可以記憶為"干、濕、冷、暖、冷、平流層"。這個口訣指的是大氣的六個主要垂直分層:干燥的對流層、濕度上升的對流層、冷空氣流動的對流層、溫暖氣流上升的平流層、冷空氣流動的平流層以及穩定的平流層。
干燥的對流層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層,其中含有大部分的氣壓、溫度、濕度變化。
濕度上升的對流層是云的形成層,天氣現象大多發生在此層。
冷空氣流動的對流層位于高空,氣流強大,影響天氣變化。
溫暖氣流上升的平流層位于對流層頂部,飛機和氣象氣球在此層運行。
冷空氣流動的平流層較穩定,垂直運動較少。
穩定的平流層是地球大氣層的最高層,含臭氧層,對太陽輻射起保護作用。
五、大氣垂直分層圖為何是彎曲的?
大氣垂直分層圖中的彎曲是由于大氣垂直分布的非均勻性所導致的。大氣垂直分層圖是根據氣溫、氣壓、密度等參數在不同高度上的變化情況繪制的。而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溫度、氣壓和密度并不是均勻變化的,而是受到大氣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地球自轉、地形的起伏、地球的彎曲等。
地球自轉引起的科氏力會導致大氣在赤道和極地附近的氣流不同,造成大氣環流,使得大氣在不同緯度上有不同的垂直分布。此外,地形的起伏也會影響大氣的運動和分布,如山脈、平原等地形的存在會導致大氣流動的阻擋或加速,進而影響大氣的分層。
另外,大氣垂直分層圖也受到地球的彎曲表面的影響。由于地球是一個近似于橢球形的三維幾何體,而不是平坦的二維平面,所以在繪制大氣垂直分層圖時需要考慮到地球表面的彎曲。這使得在不同緯度和經度上觀測到的氣溫、氣壓和密度的分布呈現出類似于彎曲的形態。
綜上所述,大氣垂直分層圖的彎曲是由于大氣垂直分布的非均勻性、地球自轉、地形起伏以及地球表面的彎曲所導致的。
六、簡述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有哪些?
組成大氣的各種氣體和微粒包括干潔空氣,水蒸氣,塵埃。
大氣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大氣,有氮、氧、氬等常定的氣體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含量大體上比較固定的氣體成分,也有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臭氧等變化很大的氣體成分。其中還常懸浮有塵埃、煙粒、鹽粒、水滴、冰晶、花粉、孢子、細菌等固體和液體的氣溶膠粒子。 具體成分是:氮(%78.084) 氧(%20.946) 氬(%0.934) 水汽(%0.25)二氧化碳(%0.032) 氖(%0.0018) 氦(%0.00052) 甲烷(%0.0002) 氪(%0.0001) 氫(%0.00005) 氙(%0.000008) 臭氧(%0.000001) 其他(%0.001421)
大氣的氣體成分:在高度60Km以下大都是中性分子;從60 Km向上,白天在太陽輻射作用下開始電離,在90 Km以上,則大都處于電離狀態。高層大氣中,有些成分還分解為原子狀態。。
大氣的垂直結構依大氣溫度隨高度變化, 由地面向上分成四層: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七、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結構圖?
低層大氣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組成的。干潔空氣指低層大氣中除去水汽和雜質以外的混合氣體。垂直分層:1,對流層、高度范圍:低緯度地區:17-18千米;中緯度地區:10-12千米;高緯度地區:8-9千米。與人類的關系:人類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對流層與人類關系最密切。2,平流層、高度范圍:從對流層頂至50-55千米高空。與人類的關系:該層中的臭氧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航空活動。3,高層大氣、與人類的關系: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高度范圍:平流層以上
八、按熱力分層,大氣垂直方向自下而上分為哪幾層?
按大氣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大氣分為五層 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1.對流層
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它受地面的影響最大。因為地面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氣下沉,這樣就發生了對流運動,所以把這層叫做對流層。
2.平流層
在對流層的頂部,直到高于海平面17~55公里的這一層,氣流運動相當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故稱為平流層。
3.中間層
平流層之上,到高于海平面55~85公里高空的一層為中間層。
4.暖層
從80~500公里的高空,稱為暖(熱)層,又叫電離層。5.散逸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散逸層,又叫外層。這一層的某些分子可以逸出。
九、地理必修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包圍地球的空氣稱為大氣。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低層大氣主要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三部分組成。
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氮氣和氧氣的體積分數分別約為78%和21%,兩者合占99%。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是人類和其他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并參與有機物的燃燒、腐敗和分解過程。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氣中的含量雖少,但對自然環境和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臭氧能強烈吸收太陽紫外線,臭氧層可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收過量紫外線的傷害;而穿透大氣到達地面的少量紫外線,又有殺菌作用。
對流層是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對流層受地面的影響很大,其高度隨緯度、季節而變化。就緯度而言,低緯度地區高17-18千米,中緯度地區高10-12千米,高緯度地區高僅8-9千米;就季節而言,任何緯度地區,夏季較厚,而冬季較薄,中緯度地區尤其明顯。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這是因為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對流層上部冷下部熱,空氣會產生對流。隨著空氣的對流運動,近地面的水汽雜質向上空輸送,在上升過程中隨著氣溫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對流層的天氣現象復雜多變,云、霧、雨、雪等天氣都在這一層發生。
自對流層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圍為平流層。平流層內,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該層大氣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增溫。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氣層中,形成臭氧層。臭氧層以上,臭氧含量逐漸減少,但是太陽紫外線輻射強烈,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迅速上升。平流層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定,不易形成對流。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平流層由此得名。該層中水汽、雜質含量較少,能見度高,天氣現象少見較晴朗,有利于航空飛機飛行。
平流層以上的大氣,統稱高層大氣。高層大氣氣壓很低,密度很小。在6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電離層。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大氣分子被分解為離子,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所以稱為電離層。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遠距離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
十、地球大氣層垂直分層有哪幾個層次?
按大氣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大氣分為五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1.對流層 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它受地面的影響最大。因為地面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氣下沉,這樣就發生了對流運動,所以把這層叫做對流層。
2.平流層 在對流層的頂部,直到高于海平面17~55公里的這一層,氣流運動相當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故稱為平流層。
3.中間層 平流層之上,到高于海平面55~85公里高空的一層為中間層。
4.暖層 從80~500公里的高空,稱為暖(熱)層,又叫電離層。
5.散逸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散逸層,又叫外層。這一層的某些分子可以逸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