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什么時候吞噬地球?
一、類星體什么時候吞噬地球?
類星體距離人類非常遠,人類觀測到的最近的類星體也在100億光年外,所以不用擔心會吞噬地球。
類星體是類似恒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沖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并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長期以來,它總是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類星體是人類觀測到的非常遙遠的天體,高紅移的類星體距離地球可達到100億光年以上。類星體是一種在極其遙遠距離外觀測到的高光度天體,80%以上的類星體是射電寧靜的。類星體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類星體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億光年以外的距離處被觀測到。據推測,在100億年前,類星體數量更多。
二、金星體積和地球的區別?
金星和地球都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他們的體積到底誰大呢?地球比金星稍大一點,科學家是這樣排序太陽系八大行星體積的,首先設地球體積為1 !排序:木星1316、 土星745 、天王星65.2 、海王星57.1 、地球1 、金星0.856 、火星0.150 、水星0.056。金星的赤道半徑大約6050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所以,,地球的體積比金星的體積大。
三、冥星體積是地球多少倍?
在九大行星中,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最遠,質量最小的行星,要算冥王星了。它在遠離太陽59億公里的太空中跚跚前行。在西方,人們用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地獄里的冥王普魯托來稱呼它,中文則譯為冥王星。
冥王星的質量值為0.0024倍地球質量,體積為地球體積的0.009倍,赤道直徑約為2400公里,平均密度為1.5克/立方厘米,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顆行星,還沒有月球大。
冥王星距離太陽太遠,接受太陽輻射極少,所以表面溫度很低,估計表面平均溫度低于零下200攝氏度。如此的低溫使大部分物質已凝結為固態或液態,只有氫、氦、氖還可能是氣態。因此,冥王星如果有大氣的話,也是極稀薄的,透明的。
冥王星的公轉周期為248年。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非常奇特,是一個扁長的橢圓形,偏心率達到0.25。冥王星離太陽最近時只有43億公里,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近;離太陽最遠時可達72億公里。另外,八大行星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基本都在黃道面內,而冥王星的軌道則與黃道面有17度左右的交角,因而冥王星有時在八大行星的上面運行,有時又跑到了它們的下面。冥王星的自轉周期比較長,約為6天零9個小時。根據冥王星衛星的資料,估算出冥王星的自轉軸與公轉軸交角大于60度,因而是側向自轉,與天王星相似。
四、為什么地球和其他星體非常遠?
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星球早已度過了幾十億年的時間了,當初它們在形成初期就互相吸引、碰撞,上演著“大魚吃小魚”或者“合二為一”,雙方“自由戀愛”的組合過程,就這樣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形成今天的模樣。
也就是說它們能結合的早結合完了,相距甚遠的就無法吸引,無法結合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它們都相距遙遠,它們各自都組成了“家庭”,例如銀河系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太陽系是它的兒子,但也有了兒女,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
再過幾十億、上百上千億年這些星球星系進入了老齡化時代,最終走完它們“人生的旅程”,而下一代又開始慢慢形成。
五、除了地球還有哪些星體是圍著太陽轉的?
很多。太陽系中除太陽外的所有天體或直接圍繞太陽轉,或間接圍繞太陽轉。直接圍繞太陽轉的是行星,共有八顆大行星、五顆矮行星和數不清的小行星。許多流星體和彗星也是圍繞太陽轉的。間接圍繞太陽轉的是衛星。衛星是圍繞行星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在圍繞行星運行的同時,也與行星一起圍繞太陽運行。
六、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怎樣的星體?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顆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周期是一年零6小時。
七、木星體積相當于地球的多少倍?
木星質量是地球的317.89倍,而體積則是地球的1316倍。
木星:
木星古稱歲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木星(a.k.a. Jove)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木星的觀測訊息:
一般小型的 雙筒望遠鏡可以看到木星以及身旁的四大衛星,因為他的光度十分明亮,所以即使是在大都市中也可以在夜空中找到他的位置。在小型天文望遠鏡中,可以看到木星 較清晰的結構如大紅斑以及與四大衛星,且衛星與木星的相對位置會隨時間而改變,就像一個"小太陽系"一樣,十分有趣。
木星如此巨大的原因推測:
木星曾與一個相當于地球10倍大的星體碰撞,它的內核中的金屬等重元素物質在劇烈的撞擊中汽化,與大氣中的氫氣和氦氣混合在一起,這也是木星大氣層密度較大的原因。而那顆本可以成長為大型行星的星體則在這場碰撞中被木星吞噬殆盡。
參考資料
科技百科: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38600-1
八、46億年前地球是什么樣的星體?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
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
接著,冰冷的星云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
九、地球圈層有怎樣的聯系(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水循環聯系地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并促進各圈層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故選:B.
十、為什么隕石沖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越快,越容易被破壞?
地球的大氣層由上至下氣體的密度隨之增加,氣體分子也越來越大。
隕石是不規則的石頭類物質,當隕石穿越大氣層時,首先要經過氣體密度由稀變厚的過程,此時氣體分子與隕石的摩擦隨著隕石的速度增加而增大。其次由于隕石不是平滑尖端的形態,隕石前方的氣體會受到壓縮,速度越快壓縮的越厲害,當達到壓縮極限時會反彈給隕石,形成音爆,此刻隕石容易被破壞。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