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的劃分? 大氣層高度?
一、大氣層的劃分?
按大氣成分、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大氣分為五層 自下而上依次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1.對流層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它受地面的影響最大。因為地面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氣下沉,這樣就發生了對流運動,所以把這層叫做對流層。
2.平流層在對流層的頂部,直到高于海平面17~55公里的這一層,氣流運動相當平衡,而且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故稱為平流層。
3.中間層平流層之上,到高于海平面55~85公里高空的一層為中間層。
4.暖層從80~500公里的高空,稱為暖(熱)層,又叫電離層。
5.散逸層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散逸層,又叫外層。這一層的某些分子可以逸出。
二、大氣層高度?
1000千米以上。
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根據不同高度溫度的變化,把大氣層共分為五層,包括對流層(10km左右),平流層(10-50km左右),中間層(50-850km左右),熱層(80-800km左右),散逸層(800-2000km左右)。
三、大氣層頂部高度?
并沒有確切的商界,一般來說在1000千米以上。
大氣層主要由氮氣、氧氣、氬氣等組成,其中氮氣占78.1%,是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氧氣占20.9%、氬氣占0.93%,海洋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和水蒸氣等。
一般來說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然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還有就是地下的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的氣體,這些一般也被認為是大氣圈的一部分。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所以越高空氣就會越稀薄。
四、大氣層各層高度?
五層1、散逸層(800 km~2000 km至3000 km),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2、熱層(80至85 km~800 km),又稱熱氣層,空氣極稀薄,而離子特別多。溫度相當高,且隨高度升高而溫度升高。
3、中間層(50 km~80至85 km),此層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這些部分是由光化學作用引起之產物,故又稱:光化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層(7至11 km~50 km),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致命的侵襲,又叫同溫層。
因為在同溫層內部的臭氧層有吸收太陽輻射的功能,在此層的氣溫會隨高度增加。
5、對流層(0 km~7至11 km),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度約10公里。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最旺盛的區域,也是天氣現象發生的地方。
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于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云、雨等最經常出現的區域。
平均而言,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約0.6℃。
五、大氣層高度有多高?
大氣層自下而上可以分為三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更加細化的分可以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對流層平均高度十千米左右;
平流層高度對流層頂到五十千米左右;
中間層高度是平流層頂到八十千米到八十五千米左右;
暖層是中間層頂到八百千米左右;
散逸層是暖層到一千千米左右,沒有明顯的界限。
六、大氣層的高度最高可達?
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地球的最外邊有著一層氣體圈層,它就是大氣層,包圍著陸地和海洋。大氣層高度多少米?并沒有確切的商界,一般來說在1000千米以上。大氣層主要由氮氣、氧氣、氬氣等組成,其中氮氣占78.1%,是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氧氣占20.9%、氬氣占0.93%,海洋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和水蒸氣等。
一般來說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然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還有就是地下的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的氣體,這些一般也被認為是大氣圈的一部分。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所以越高空氣就會越稀薄。
七、建筑高度劃分?
建筑物按其高度和層數可分為低層建筑、多層建筑、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具體劃分如下:
(1)住宅建筑 一般把1-3層稱為低層建筑4-6層稱為多層建筑7-9層稱為中高層建筑;10層以上稱為高層建筑。
(2)公共建筑及綜合建筑 我國建設部《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中規定,把總高度超過24 m的公共建筑和綜合建筑稱為高層建筑(不包括高度超過24 m的單層主體建筑)。
(3)超高層建筑 按我國《高層民用建筑防火設計規范》中規定,建筑高度超過100 m時,不論住宅或公共建筑均為超高層建筑。
(4)工業建筑分 為單層廠房、多層廠房、混合層數的廠房。
八、太空高度劃分?
太空與航空的高度分界線在120km處。按照距地球高度劃分通常大致可以把100-120千米以下的大氣層稱為稠密大氣層,也稱為大氣環境或人類的第三環境;而100-120千米以上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廣闊的空間區域,簡稱空間或外空,又稱為宇宙空間或太空.在1981年召開的國際宇航聯合會第32屆大會上,陸地、海洋、大氣層和外層空間分別被稱為人類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環境.陸、海、空、天是人類活動的四大疆域.而第四環境是隨著航天技術的誕生而出現的。
九、陸地,大氣層如何劃分?
根據溫度的不同,地球大氣層,即包裹地球的氣體“皮膚”可分為5層。
對流層是最低的一層。平均厚度約為7英里(11千米)。地球兩極處的對流層厚5英里(8千米),而赤道地區的厚度為10英里(16千米)。大多數的云和天氣狀況都在對流層中成形。對流層中,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平流層距地表7—30英里(11—48千米)。臭氧層(極為重要,因其能吸收太陽釋放出的大部分有害紫外線)就存在于平流層內;平流層中,溫度隨海拔的增加而稍有上升,最高可達32°F(0℃)。
中間層(平流層之上)距地表30—55英里(48—85千米)。中間層中,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最低可達-130°F(-90℃)。
熱成層(又稱非均質層),距地表55—435英里(85—700千米)。熱成層中,溫度可達2696°F(1475℃)。
外逸層處于熱成層之上,距地表超過435英里(700千米)。外逸層中,談論溫度不再有任何意義。
電離層距地表30—250英里(48—402千米),與其他層具有重疊之處。電離層中,太陽的紫外線會使空氣離子化。電離層還會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與反射。電離層可分為三部分:D層(距地表35—55英里,或56—88千米)、E層(又稱肯涅利-海維賽層,距地表55—95英里,或88—153千米)以及F層(又稱阿普頓層,距地表95—250英里,或153—402千米)。
十、飛機多少高度離開大氣層?
飛機是不能離開大氣層飛行的。只有航天飛機可以,不過航天飛機和飛機其實是兩碼事了。
大氣層其實沒有明確的邊界,但通常認為地表上空100公里為大氣層和外太空的分界。
噴氣式民航飛機飛行高度不超過15000,戰斗機最高升限不超過20000多米,而SR71偵察機最高也只是30500米。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