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大氣稀薄原因?
質量、引力、磁場等等多種因素,火星質量太小,引力不足以束縛大氣層中的分子。火星磁場微弱,太陽風中的多數帶電粒子可以進入火星大氣層中,并激發大氣層中的分子能量,從而導致分子快速逃逸到外太空去。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因素,本文將為您解答。
火星大氣層
火星的大氣層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約為600帕,地球平均海平面氣壓約為101.3千帕。其范圍從最低的奧林帕斯山頂的30帕斯卡到最高超過1155帕斯卡的希臘平原低點。這種壓力遠低于未受保護人體的阿姆斯壯極限。火星的大氣質量約為25萬億噸,而地球約為5148萬億噸;火星大氣層的高度約為11.1公里,而地球大氣層高度約為8.5公里。
火星大氣由大約96%的二氧化碳、1.9%的氬、1.9%的氮和微量的自由氧、一氧化碳、水和甲烷等氣體組成,平均摩爾質量為43.34g/mol。自從2003年檢測到甲烷的痕跡以來,人們對其組成成分又重新產生了興趣,這些痕跡可能表明生命的存在,但也可能是由行星化學過程、火山活動或熱液活動產生的。
大氣中塵土飛揚,從表面看火星天空呈淺棕色或橙紅色;來自火星探測車的數據表明懸浮粒子的直徑約為1.5微米。
引力束縛影響大氣層
一般來講,質量的大小影響著引力的大小,我們拿金星與火星作為比較吧。金星質量是火星的7.59倍,因此引力也比火星大。由于金星大氣層溫度高,分子動能也就高,但是引力的束縛也很大,引力的大小也影響了分子的逃逸速度,金星的逃逸速度約為10.36km/s,而火星只有5.03 km/s。所以可以看出稍微給火星大氣分子一點能量,就可以逃逸出去,而金星則是它的2倍。
雖然太陽風的帶電粒子撞擊大氣層中的分子,會給予能量,讓分子具有更高的速度,但是帶電的高能粒子只能給予部分能量,然后會撞擊到其它大氣中的分子,這些分子又會傳遞給下一個,所以在能級上,越往后傳遞,能量就越弱了。再加上引力的束縛,因此大氣中的分子就流失的很少了。由于金星的引力比火星更大,因此要想和火星一樣,可有多種方法中的一種來解決,就是金星的大氣溫度必須更高,這樣分子才有動能逃出。
磁場作用影響大氣層
磁場薄弱也會影響大氣層中空氣的流失比例,因為太陽風會“趕走”大氣層中的空氣分子。太陽風中含有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行星磁場的作用,就可以偏轉這些帶電粒子,并且束縛它們沿著磁場線到達極地。如果磁場微弱了,那么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就不受束縛了,直接撞向大氣層中的分子,使得分子獲得更多的能量。這樣一來,分子的動能就增加了,速度也就增加了。由于火星的逃逸速度低,所以一旦到達這個速度,那么分子就“逃出”了火星的引力,“跑到”外太空去了。
根據推論,火星大約在45億年前遭到冥王星大小般的天體撞擊,而后形成了火衛一和火衛二,從而導致了內核熱能向地幔移動,進而內部的攪拌逐漸停止,無法以“發電機理論”持續對流生成磁場。由于火星比地球小,相對表面積與體積成反比而較大,因此火星核心的冷卻得比地球快,地質活動趨緩,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大氣變薄使液態水無法穩定存在。
雖然火星沒有構造全球磁場的直接證據,但是觀測數據表明,火星的部分地殼已經被磁化了,這表明過去曾發生過偶極場交替極性反轉。古地磁學中的磁敏感礦物與在地球洋底上發現的交錯帶相似。在1999年發表并于2005年10月(在火星全球勘測者的幫助下)重新檢驗的一個理論指出:這些帶表明40億年前,在行星發電機停止運轉和地球磁場消失之前,火星上存在板塊構造活動。
在1994年,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號在南半球發現了一種來自“磁傘”的紫外線。這表明火星沒有一個可以引導帶電粒子進入大氣層的全球磁場。火星有多個傘形磁場,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這是幾十億年前退化的全球磁場的殘余物。
其它原因影響大氣層
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火星自身的原因。火星的地核被硅酸鹽地幔所包圍著,形成了行星上許多構造和火山特征,但它看起來是休眠的。要知道火山活動會釋放大量氣體到大氣中,但是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最近的火星有熱點在活動。火星最后的火山活動可能是由奧林帕斯山造成的,因此,現在要在火星上找到活動的火山可能性相當低。沒有火山活動,就會導致沒有氣體的補充,所以大氣空氣分子流失比列就會更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