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層? 位于地球大氣層外是什么意思?
一、地球大氣層?
地球的大氣層為:
1.對流層:位于大氣的最低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平均厚度約為12km,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km,在赤道上空為17km,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層:距地表約10~50km處的大氣層,位于對流層之上,逸散層之下,是地球大氣層里上熱下冷的一層。
3.中間層:自平流層頂到85km之間的大氣層。該層溫度垂直遞減率很大,對流運動強盛,中間層頂附近的溫度約為190K。
4.熱層:也稱暖層,位于中間層之上及散逸層之下,其頂部離地面約800km。熱層的空氣受太陽短波輻射而處于高度電離的狀態,電離層便存在于在本層之中,而極光也是在熱層頂部發生的。
5.散逸層:也稱外層,距離地表800km至2000-3000km,是地球大氣的最外層,逃逸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溫度隨高度增加略有增加。
二、位于地球大氣層外是什么意思?
本層溫度很高,空氣粒子運動很快,又離地心較遠,地球引力作用小,所以這一層的大氣質點經常散逸至星際空間,故名為散逸層.這個高度可看做地球大氣的上界,亦名外氣層.
范圍
從800公里高度以上的大氣層
物質組成
由電離氣體組成的廣闊而又極其稀薄的大氣層(稱為地冕),大氣密度已經與星際非常接近.一直延伸到離地面22000公里高空.大氣圈是逐漸過渡到行星際空間的.
三、地球大氣層最下層是什么?
地球大氣層最底下一層是對流層。對流層,顧名思義,就是空氣互相對流。常見的對流層空氣對流現象有,刮風丶下雨丶下雪丶打雷丶閃電,還有一些極端天氣現象,如龍卷風丶颶風等,都是常見的大氣對流產生的天氣現象。對流層的形成,主要是地面空氣受熱上升,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降低,冷空氣又下沉,從而形成了冷暖空氣的對流。
四、地球上的大氣層是什么?
作為一個星球來說,它的外面有沒有大氣層,對星球本身來說沒有什么作用。只是因為星球質量產生的引力把一些氣態物質吸引在它的表面。但對于地球來說,大氣層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是必不可少的。
地球大氣層獨特的成分比例,使地球生命得到了一個保護傘。
大氣層中的氧氣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產生臭氧,阻擋了對生命有害的紫外線到達地球表面。
大氣層的存在,阻止了地球水分的蒸發和水的分解,使地球上有了對生物生存至關重要的水環境。
氧是一種活潑元素。大氣層中的氧含量超過20%,但又不超過25%,對于生物來說,既保證了生物生存需要,又不會因為氧含量過高而危及生物生存。
大氣層在太陽照射下產生緯度和高度上的溫差,使地球上產生了各種氣象現象,使地球表面各處環境趨于一致,保證了地表各處都有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
大氣層還是地球的保溫層,還是溫度調節器。在白天把多余的太陽熱量反射出去,使地表溫度不會太高,在夜晚又把白天得到的熱量保留下來,讓地表溫度不會降低太多。
五、地球最高的大氣層是什么?
1、對流層
對流層是地球大氣中最低的一層。云、霧、雨雪等主要大氣現象都出現在此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對流層主要是從地面得到熱量,因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平流層
在平流層內,隨著高度的增高,氣溫最初保持不變或微有上升。平流層這種氣溫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溫度影響很小,特別是存在著大量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有關。
3、中間層
自平流層頂到80km左右為中間層。該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相當強烈的垂直運動。
4、暖層
暖層它位于中間層頂以上。該層中,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這是由于波長小于0.175μm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該層中的大氣物質所吸收的緣故。
5、散逸層
這是大氣的最高層,又稱外層。這一層中氣溫隨高度增加很少變化。由于溫度高,空氣粒子運動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較遠,地心引力較小,所以這一層的主要特點是大氣粒子經常散逸至星際空間,本層是大氣圈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地帶。
六、地球大氣層破了多少?
地球上空20千米至30千米的大氣同溫層中,聚集著占自然界總量90%的臭氧,這就構成了大氣臭氧層。雖然其中臭氧的質量只占整個大氣層的1/1000000,但它卻能吸收來自太陽99%的紫外線,使地球免遭太陽紫外線過強的輻射。正是臭氧層這一“生命之傘”,庇護著人類及地球上的所有生靈!
1985年5月,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層“空洞”,后來英國的“雨云7號”衛星探測出這個空洞的面積大如美國。科學家們還發現,北極和歐洲的上空,臭氧層也在受到侵蝕,形成臭氧稀薄區域。從全球來看,大氣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減少。致使大氣中臭氧含量減少的原因很多,而人類生
產和生活所產生的CFC類物質進入大氣層,則是造成臭氧含量減少、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CFC類物質主要是各類氣溶膠、制冷劑、除臭劑所釋放的氟氯烴,如廣泛使用于冰箱、空調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這些化合物在大氣低空中很穩定,經過漫長的時日,頑強地飄到同溫層,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反應,釋放出化學反應能力很強的自由氯原子。而一個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連鎖反應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
臭氧層被破壞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科學家研究證明,大氣中臭氧每減少2.5%,就會給世界帶來47萬個皮膚癌患者。由臭氧層被破壞所帶來的地球環境的變
化,會造成農作物的大幅度減產。不僅如此,臭氧層被破壞還會使全球氣候變暖,雨量增多,加速極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導致大片海濱地區被淹沒。為此,科學家們呼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層再遭進一步破壞,以保護人類自身。
七、地球大氣層構造圖?
大氣層結構圖中,橫坐標代表大氣溫度,縱坐標為海拔高度。
根據大氣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和大氣運動狀況,自下而上可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平流層以上的大氣層統稱為高層大氣。
對流層在大氣圈底部,平均厚度為12千米,主要特點為隨著海拔升高氣溫下降。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幾乎全部的水汽和雜質,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都在這里發生,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離地面12-15千米,特點是海拔越高溫度越高,原因是平流層中的臭氧強烈吸收紫外線增溫。因為上熱下冷,天氣晴好,適合民航飛行。
高層大氣在離地面50千米以上到2000-3000千米的大氣上界。隨海拔升高,溫度先下降(中間層),后持續上升(熱層),至散逸層溫度又變得非常低了。高層大氣有電離層,有流星、極光,有人造衛星,還有我們的空間站。
這就是大氣的垂直分層。
八、地球大氣層的原理?
大氣層(atmosphere),氣象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占78.1%;氧氣占20.9%;氬氣占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占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體積成分: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塵埃、氣溶膠及大粒度懸浮顆粒。由于地磁場的保護作用,使得大氣層在太陽風及宇宙高能射線流的刮蝕作用下得以保存。
九、大氣層離地球有多遠?
最低是8公里左右。
大氣層緊貼地面。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1、對流層: ?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范圍內稱為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隨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約為15公里,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為8~12公里。
2、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至55公里高度范圍內稱為平流層。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包括在平流層內,臭氧量從對流層頂開始增加,至22~25公里處達到極大值,然后減少,到平流層頂就微乎其微了。
3、中層:
平流層頂至85公里范圍內稱為中層,也稱中間層。
4、暖層:
中層頂至800公里范圍內稱為暖層,也稱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氣體在宇宙射線作用下處于電離狀態。
5、逸散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逸散層,也稱外層。該層大氣極為稀薄,氣溫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有的高速運動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稱為逸散層。
十、地球大氣層分為平流層?
地球大氣層從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氣層通常分為5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逸層。
1、對流層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
2、平流層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
3、中間層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
4、熱層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5、散逸層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擴展資料
地球大氣層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
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