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離地球表面有多高?
一、大氣層離地球表面有多高?
大氣層離地面有300千米。因為大氣層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這樣大氣層幾乎沒有一個準確的界線,而且300千米以上是衛星軌道層,同時那里大氣密度又是忽略不計的,比如衛星就是對那里的大氣忽略不計。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大氣層,氣象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二、地球表面到大氣層有多遠?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云、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三、什么是大氣溫度?
在空氣所含水氣量(含濕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冷卻降溫而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溫度稱為露點溫度。它是一種檢測壓縮空氣系統干燥度的溫度,換句話說,就是空氣中水分凝結成水滴的溫度。露點溫度越低,壓縮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就越少??諝庠诼饵c溫度下,相對濕度達100%,此時干球溫度、濕球溫度、飽和溫度及露點溫度為同一溫度值。
在空氣調節技術中,當空氣通過冷卻器或噴淋室時,有一部分直接與管壁或冷凍水接觸而達到飽和,結出露水,但還有相當大的部分空氣未直接接觸冷源,雖然也經過熱交換而降溫,但它們的相對溫度卻處在90%~95%左右,這時的狀態溫度稱為機器露點溫度。
四、大氣溫度測量原理?
大氣溫度的測量原理通常基于熱學原理。在大氣中,復雜的熱傳遞過程會導致微區域和大氣之間的溫度差異。這些溫度差異可以通過不同方法來測量。
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溫度計(thermometer)。溫度計利用它在溫度變化時改變某些物理性質的特性來測量溫度。傳統的汞溫度計是使用汞作為感應性材料的,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但是溫度計還是廣泛使用。在氣象學中,最常使用的溫度計是電子溫度計和熱電偶溫度計。
除了溫度計外,氣象站通常還配備了水晶發射指數(pyranometer)、輻射計 (radiometer),還有如同環流氣旋測量溫度的 副高 (radiosonde)設施,能夠更好地監測和了解地球大氣層中的水平和垂直溫度分布情況。
總之,大氣溫度的測量基于熱傳遞和材料性質的變化,可以通過各種溫度計和儀器來實現。
五、大氣環流氣溫排序?
1.氣溫排序是:甲〉乙〉丁〉丙。
2.甲乙在地面,丙丁在高空,所以甲乙高于丙丁,丁處高空形成熱高壓,高空形成熱-冷的氣流,近地面形成冷-熱的氣流,故溫度:甲〉乙〉丁〉丙。
3.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其形成過程為:受熱地區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流。熱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處收縮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處,熱地方單位面積空氣柱重量(即氣壓)大,冷地方高空氣壓小,高空形成熱-冷的氣流。熱處氣流流失后,整個空氣柱減輕,地面形成低壓,冷處則形成高壓,近地面形成冷-熱的氣流。加上上升、下沉氣流,構成了熱力環流。
六、大氣溫度預報的原理?
天氣預報是根據氣象站觀測的數據來實現的,氣象站越多,預報越準確。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萬個氣象站,配置了各種天氣雷達,并在太空布設了多顆氣象衛星,組成全球大氣監測網。這個監測網每天在規定的時間里同時進行觀測,從地面到高空,從陸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并將觀測數據迅速匯集到各國國家氣象中心,然后轉發世界各地。氣象臺的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產品,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七、大氣溫度和什么有關?
簡單的說,大氣各層的溫度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獲得的熱量來源不同。
地表附近的對流層,其溫度是隨著高度的增高而降低。這是因為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來源于地面輻射供給的熱量, 離地面越高,大氣獲得地面供給的熱量越少,溫度就越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6度。對流層上的平流層,已經離地面很高了,地面輻射的熱量已經無法送到這層大氣了,它的熱量來源于平流層大氣中臭氧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增溫的,而且臭氧分子的數量在平流層中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平流層中的大氣溫度是越高越熱的。大氣最外界是高層大氣,它是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的。
八、地球表面的大氣壓相當于什么?
標準大氣壓(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是在標準大氣條件下海平面的氣壓,1644年由物理學家托里拆利提出,其值為101.325kPa,是壓強的單位,記作atm。
化學中曾一度將標準溫度和壓力(STP)定義為0°C(273.15K)及101.325kPa(1atm),但1982年起IUPAC將“標準壓力”重新定義為100 kPa。1標準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9m水柱。1標準大氣壓=101325 N/㎡。(在計算中通常為 1標準大氣壓=1.01×10^5 N/㎡)。100kPa=0.1MPa
中文名
標準大氣壓
外文名
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
應用學科
物理
提出時間
1644年
提出者
托里拆利
表達式
101.325kPa
九、大氣溫度是什么意思?
大氣溫度簡稱氣溫,是空氣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反映。
這里所說的大氣溫度主要是近地面的空氣冷熱程度,而影響氣溫的因素雖然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來自太陽的輻射。當太陽的直射角與地面垂直時,這個時候地面接受的熱量最多,所以北半球的夏季太陽高度角大,地面受熱多并把熱量傳遞給近地面的空氣,使空氣分子平均動能加大而升溫。
十、高層大氣氣溫變化的特點?
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20~50千米。
距地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溫度在-55度左右,基本不變。
從平流層頂到85千米高度為中間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從85千米到500千米這一層,稱為熱層。
這一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