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怎樣投資改革,優化資源配置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
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是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評判的標準之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1)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2)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
(3)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
(4)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 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
(5)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制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要要走優質,高效,高產的新型農業道路,發展生態安全農業.努力做到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發展是第一要義,同時做到統籌兼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要做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者的統籌兼顧.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合理調節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國家的惠農政策.走集約化經營道路,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做到可持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的意義:
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遏制城鄉差距拉大趨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
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農村市場需求,消化富余的工業生產能力的根本出路。
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的城鄉關系的一個實際步驟。
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和代表最大多數人利益的集中體現。
統籌區域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所謂統籌區域發展,就是中央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將不斷擴大的區域差距重新回歸到民眾能夠普遍接受的范圍,從而逐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標的動態努力過程。
①統籌區域發展是抑制區域經濟差距負面效應的需要。
②統籌區域發展是聯動解決各類區域存在和潛在的各種區域病的需要。
③統籌區域發展是謹慎渡過“矛盾突顯期”的需要。
抓好資源節約工作:
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
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筑。
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
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
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要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重點搞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繼續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工程。強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