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各層高度?
一、大氣層各層高度?
五層1、散逸層(800 km~2000 km至3000 km),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shù)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2、熱層(80至85 km~800 km),又稱熱氣層,空氣極稀薄,而離子特別多。溫度相當(dāng)高,且隨高度升高而溫度升高。
3、中間層(50 km~80至85 km),此層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這些部分是由光化學(xué)作用引起之產(chǎn)物,故又稱:光化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層(7至11 km~50 km),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致命的侵襲,又叫同溫層。
因為在同溫層內(nèi)部的臭氧層有吸收太陽輻射的功能,在此層的氣溫會隨高度增加。
5、對流層(0 km~7至11 km),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度約10公里。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最旺盛的區(qū)域,也是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的地方。
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于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fā)、云、雨等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區(qū)域。
平均而言,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約0.6℃。
二、大氣層離地球表面有多高?
大氣層離地面有300千米。因為大氣層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這樣大氣層幾乎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界線,而且300千米以上是衛(wèi)星軌道層,同時那里大氣密度又是忽略不計的,比如衛(wèi)星就是對那里的大氣忽略不計。
根據(jù)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xué)上根據(jù)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xué)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大氣層,氣象學(xué)專業(yè)術(shù)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三、離開大氣層的高度是多少?
大氣層離地面1000千米以上。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佚層,在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主要成分為氮、氧,臭氧含量低,溫度重新降至-90℃,為中間層,又稱高空對流層。這兩層和對流層一起,已包含大氣質(zhì)量的主要部分。
四、大氣層高度有多高?
大氣層自下而上可以分為三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更加細化的分可以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
對流層平均高度十千米左右;
平流層高度對流層頂?shù)轿迨鬃笥遥?/p>
中間層高度是平流層頂?shù)桨耸椎桨耸迩鬃笥遥?/p>
暖層是中間層頂?shù)桨税偾鬃笥遥?/p>
散逸層是暖層到一千千米左右,沒有明顯的界限。
五、大氣層各層的特點?
1、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2、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云、霧、雨等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內(nèi),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nèi)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nèi)。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3、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wěn)定,大氣是平穩(wěn)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nèi)水蒸氣和塵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溫度基本不變,在30千米至50千米內(nèi)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
4、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jīng)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5、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征是當(dāng)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
六、大氣層各層的溫度?
五層
1、散逸層(800 km~2000 km至3000 km),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shù)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2、熱層(80至85 km~800 km),又稱熱氣層,空氣極稀薄,而離子特別多。溫度相當(dāng)高,且隨高度升高而溫度升高。
3、中間層(50 km~80至85 km),此層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這些部分是由光化學(xué)作用引起之產(chǎn)物,故又稱:光化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下降。
4、平流層(7至11 km~50 km),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陽光中強烈的紫外線致命的侵襲,又叫同溫層。因為在同溫層內(nèi)部的臭氧層有吸收太陽輻射的功能,在此層的氣溫會隨高度增加。
5、對流層(0 km~7至11 km),最接近地面的大氣層稱為對流層,平均高度約10公里。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顧名思義,對流層是對流最旺盛的區(qū)域,也是天氣現(xiàn)象發(fā)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汽,約有80%存在于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fā)、云、雨等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區(qū)域。平均而言,對流層溫度隨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約0.6℃。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 ,不作為商用, 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quán)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