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處罰標準和依據?
一、大氣污染處罰標準和依據?
你好,大氣污染處罰標準和依據通常由各國或地區的法律法規規定,并且可能會隨著法律的修訂而發生變化。在中國,大氣污染防治的處罰標準和依據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大氣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處罰標準和依據:
1. **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八條,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2. **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大氣污染物**: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并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
3. **通過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大氣污染物**: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通過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并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
4. **違反大氣污染防治的其他行為**: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對于違反大氣污染防治規定的其他行為,如拒絕接受監督檢查、弄虛作假等,也會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
請注意,上述內容是基于中國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你需要了解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大氣污染處罰標準和依據,請參考當地的法律法規或咨詢專業人士。
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2021?
是2021年8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標準,歸口于中國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地方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32/ 4041-2021)規定了中國江蘇省固定污染源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監測與監督管理要求。該標準適用于江蘇省現有固定污染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工程設計、排污許可證核發及其投產后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
三、三年大氣污染攻堅戰時間?
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中國政府部署的一項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是中國政府部署的一項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旨在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為群眾留住更多藍天。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提出者
李克強
實施時間
2018年6月13日
行動背景
2013年,中國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到2017年,“大氣十條”確定的目標如期實現,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改善明顯,也有力推動了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結構優化,大氣污染防治的新機制基本形成。
但大氣污染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個別地區污染仍然較重。京津冀地區仍然是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最差的地區,河北、山西、天津、河南、山東5省市優良天氣比例仍不到60%,汾渭平原近年來大氣污染不降反升,反彈比較厲害。[1]
行動部署
2018年6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3][4]
2019年1月,劉炳江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說,2019年將組織開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考核評估,督促各地落實重點任務,對空氣質量惡化、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實的地區及責任人將進行問責。[3]
工作重點
打贏藍天保衛戰,要緊緊扭住“四個重點”,即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點區域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汾渭平原,重點時段是秋冬季和初春,重點行業和領域是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治理等領域。[2]
計劃方案
會議指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順應群眾期盼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大氣十條”目標如期實現、空氣質量總體改善的基礎上,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通過3年努力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
1、源頭防控、重點防治。在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等產能,提高過剩產能淘汰標準。集中力量推進散煤治理。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鼓勵淘汰使用20年以上內河航運船舶。2019年1月1日起全國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開發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培育發展節能綠色環保產業。
2、科學合理、循序漸進有效治理污染。在重點區域繼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有力有序淘汰不達標的燃煤機組和燃煤小鍋爐。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度,達不到排放標準的堅決依法整治。加強揚塵、露天礦山整治,完善秸稈禁燒措施。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確保北方地區群眾安全取暖過冬。
3、創新環境監管方式。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鼓勵群眾舉報環境違法行為。嚴格環境執法督察,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柴油貨車污染、工業爐窯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整治等重大攻堅。完善法規標準和環境監測網絡,強化信息公開和考核問責,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保衛藍天。[5]
四、2021年中國大氣污染整治措施?
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和目標
在實施范圍上,考慮各地秋冬季大氣環境狀況和區域傳輸影響,2021-2022年秋冬季攻堅范圍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基礎上,增加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東東部和南部、河南南部部分城市。
主要目標是,秋冬季期間(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各城市完成PM2.5濃度控制目標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控制目標,根據測算,攻堅區域內相關城市2021-2022年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0%,重污染天數平均每個城市減少2.0天。
第二部分是具體任務
一是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要求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決策部署,以石化、化工、煤化工、焦化、鋼鐵、建材、有色、煤電等行業為重點,全面梳理排查擬建、在建和存量“兩高”項目,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進行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厲打擊“兩高”企業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等各類違法行為。
二是落實鋼鐵行業去產量相關要求。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以及粗鋼產量壓減決策部署,做好鋼鐵去產能“回頭看”工作。抓好鋼鐵行業采暖季期間錯峰生產工作,指導相關城市制定鋼鐵錯峰生產方案,統籌謀劃、周密部署,對鋼鐵壓產量和錯峰生產措施逐一進行檢查,督促落實。
三是積極穩妥實施散煤治理。采暖季前,各地共完成散煤替代348萬戶。已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3年以上的城市,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加強氣源電源等能源供應保障,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四是深入開展鍋爐和爐窯綜合整治。加大燃煤鍋爐、爐窯淘汰整治力度,基本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對采用低效治理工藝的鍋爐、爐窯進行升級治理。
五是扎實推進VOCs治理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嚴格落實《關于加快解決當前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突出問題的通知》有關要求,指導企業制定整改方案加快按照治理要求進行整治,高質量完成排查治理工作。加強國家和地方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產品VOCs含量限值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六是加快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全面完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重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目標,開展國六排放標準重型燃氣車專項檢查,推進重點場所場內作業車輛和機械淘汰更新及新能源化,開展打擊非標油專項行動。
七是推進大宗貨物“公轉鐵”。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和聯運轉運裝卸銜接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沿海港口礦石疏港“公轉鐵”,提升現有專用線運輸能力,編制港口和重點行業大宗貨物運輸結構調整“一企一策”方案,直轄市、省會城市推進“內集外配”的城市物流公鐵聯運方式。
八是強化秸稈禁燒管控。堅持疏堵結合,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綜合運用科技手段提高秸稈焚燒火點監測精準度,嚴格落實地方禁燒監管目標責任考核和獎懲制度。
九是加強揚塵綜合管控。強化揚塵管控,鼓勵各地細化降塵量控制要求,嚴格降塵管控,加強施工揚塵精細化管控,強化道路揚塵、裸地揚塵及鐵路沿線防塵網整治。
十是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嚴格按照《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及減排措施》及其補充說明推進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實施差異化減排。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
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把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作為“十四五”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的關鍵舉措。借鑒以往秋冬季攻堅行動成功經驗,避免出現不擔當作為、放松監管要求、采取“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簡單粗暴措施等問題。細化分解目標,并將主要任務納入當地督查督辦重要內容,建立調度機制。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民生用氣價格,完善峰谷分時價格制度,工業企業實施差異化的電價政策。中央財政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在一定時期內適當給予清潔取暖運營支持,清潔取暖補貼差異化精準施策,重點向農村低收入人群傾斜,不搞“一刀切”。
三是完善監測體系。加強秋冬季顆粒物組分監測和VOCs監測。重點排污單位大氣主要排放口自動監控設備安裝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建立完善移動源監測體系。督促企業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和有關標準規范,依法開展自行監測,提高自行監測數據質量。
四是加大監督和幫扶力度。各地組建專門隊伍,做好指導幫扶和執法監督,加強易發多發問題監管執法力度。生態環境部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監督幫扶工作,重點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監督檢查、清潔取暖保障、鍋爐爐窯綜合治理等專項幫扶。
五是強化考核督察。將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重點攻堅任務落實不力、環境問題突出的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對問題嚴重的地區視情開展點穴式、機動式專項督察。未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或重點任務進展緩慢的城市,公開約談政府主要負責人。
五、山東省大氣污染原因?
山東省大氣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工業排放:山東省是工業大省,工業排放是其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其中,燃煤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等重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尤為嚴重。
2.車輛尾氣: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車輛尾氣排放也成為山東省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其中,柴油車排放的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污染尤為嚴重。
3.農業活動:山東省是農業大省,農業活動產生的氨氣、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也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
4.冬季供暖:山東省冬季寒冷,供暖期間燃煤取暖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較大,也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
六、中國的大氣污染主要是溫室效應嗎?
我國大氣污染情勢及類型簡析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之一。地球上人口在急劇增加,人類 經濟在急速增長,地球上的大氣污染也日趨嚴重。由于一些有害氣體的大量排放,不僅使 大氣造成局部地區的污染,而且影響到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以及大氣成分的組成,即出現所 謂的全球環境問題。目前,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遭到 破壞三個方面。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主要是由能源結構決定的,屬于煤煙型污染。我國能源結構中有 75%是由煤為原料組成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酸雨態勢擴大,出現酸雨的城市占全國城 市半數以上,從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南方。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