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霧霾天氣的治理方法建議的文章
霧霾天氣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張藝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經濟111,陜西 楊凌 712100)
摘要:隨著霧霾天氣在我國日益頻繁的出現,對人們的生存環境形成了極大地挑戰,不僅對人們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對身體健康產生威脅,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文章以北京市的嚴重霧霾天氣為例,分析了我國霧霾天氣的成因,簡要介紹了其危害,同時提出了針對我國霧霾天氣控制和治理兩方面措施,并對我國今后的空氣質量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霧霾天氣;形成原因;控制治理
一、前言
2013年1月9日以來,全國出現了罕見的大面積霧霾天氣,中東部地區天氣狀況嚴重惡化,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導致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重度和嚴重污染。其中在13日10時,北京發布了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氣污染指數接近了1000。嚴重的霧霾污染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僅北京在兩天內就因凍雨和霧霾發生車禍2000多起,造成多人死傷。空氣質量的連續惡化,對北京乃至全國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對于這樣一個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只有找到產生的原因,辯證的看待已采取的措施,認真分析還存在的不足,才能起到治標治本的效果,使“美麗中國”不再是“中國夢”,而是真正“夢之藍”的中國。
二、霧霾天氣成因——以北京市為例
(一)從北京市的氣候條件看,其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是形成霧霾的直接誘因。10-11月秋冬轉化季節,北京市受冷暖空氣交匯影響,極易發生大霧天氣。在這種情況下,將形成靜風、靜穩等不利氣象條件,致使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容易積累,空氣質量轉差。2008年至2010年同期均出現過類似污染過程,這是華北地區多年來的特有特征。2011年至2012年也出現幾次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風速小、夜間大氣層穩定、空氣濕度上升,污染物易積累不易擴散,各類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難以擴散,在空氣中持續積累,導致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水平不斷升高。
(二)污染物排放大是空氣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從霧霾污染成分來看,PM2.5是空氣質量惡化的重要因子,但同時還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在起作用。據環保部統計,國內有一半的PM2.5不是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而是經過十分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而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顯著增長,PM2.5污染加劇。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人,機動車保有量已達520萬輛,汽柴油消費總量達到630萬噸,全市建筑施工面積仍高達1.8億平方米,這些使得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
(三)管理因素
思想意識導向上,我國經濟增長處于優先地位的傾向仍明顯存在,生態意識不強,未將“十八大”精神中的生態文明的精髓貫徹到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日常管理和行動全過程,國有大的能源企業未能積極貫徹盡快提高汽車能源質量標準的政策。“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實際上,中國的環保類法規是全世界最多的國家之一,但長期存在法規體系不健全、流程不夠科學和完善,管理體制不合理,職能交叉重疊或系統性、協同性差,而且監督執法不力等狀況,導致了我國空氣環境的進步惡化。
三、霧霾天氣的危害
(一)影響健康。生活在灰霾天氣可出現咳嗽、頭暈、乏力等不良反應,同時可吸入顆粒物能直接進入人體呼吸道和肺部誘發病癥。灰霾天氣還可導致近地層紫外線輻射減弱,易使空氣中傳染性病菌活性增強,導致傳染病增多。
(二)形成酸雨。灰霾本質是“細顆粒物污染”,主要來自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氣體污染
一是對主要污染源進行控制,包括對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區域聯防聯控等。
二是加強灰霾天氣預測預報,如開展灰霾天氣預測預報方法研究和業務平臺建設,為公眾提供防御指引,為政府實行動態調控環保措施決策服務。
三是根據氣象條件動態調控,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根據氣象條件預測,對主要污染源實行動態調控。
(二)治理措施
一是政府完善法律。國外治理大氣污染立法先行,現已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大氣污染立法尚不完善,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已實施13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亟待修訂, PM2.5控制的法規體系。如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增加區域聯防聯治內容,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通過立法修訂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等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化石能源占中國整體能源結構92.7%。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化石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潔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三是企業節能減排。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就是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企業要推進清潔生產,靠科技的投入轉變生產方式,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進而實現節能減排。
四是提倡低碳生活。節能減排是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業,每個人都應該增強減排意識。需要全面實施綠色轉型,包括發展觀念、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就每個公民而言,環境的清新需要每個人的力量。從自己開始,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自覺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五、結束語
不要讓“北京霧”成為“中國霧”,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沒有人會成為看客。人民日報在今年1月14日刊登的文章中寫道:“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但我們同時看到,隨著種種措施不斷深入,今年7月初的一場大雨過后,北京的上空重新出現了久違的藍色,這不僅說明我國的環境治理以初顯成效,更重要的是,我們乃至后人的生存環境又得到了進一步保障,而這對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建成“美麗中國”提供了重要契機與保障。堅信我國能與眾多同樣飽受環境污染之痛的西方國家一樣,通過合理的控制質量,讓“中國夢,夢之藍”永遠駐留在我國的天空。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采納!謝謝{右上角采納或者正下方好評} 謝謝】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