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破壞地球的資料
一、人類破壞地球的資料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御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采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于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藥品的 分子歸于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于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于消失,甚至會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在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于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于整個食物鏈中,并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癥,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里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于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饑餓的威脅。集中存在于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里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給個贊哦?
二、森林是環境的保護神 閱讀題答案
大地回春,萬物復蘇,又逢植樹造林的大好時節。
全民參與義務植樹,正在成為一種時尚。在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時刻,許多人開始選擇植樹造林、播撒綠色來紀念有意義的人生。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所儲存的碳和森林土壤的碳總量幾乎是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陸地上有機物中的碳,90%儲存于森林中。森林固碳制氧能力要明顯高于農作物,每公頃植物一年釋放氧氣量,農作物平均是3-10噸,落葉林是16噸,常綠闊葉林是20-25噸,針葉林是30噸。可見。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對于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對于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至關重要。
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于減排。而且植樹造林減排成本低,綜合效益好。因此,在全球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進程中,林業碳匯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京都議定書》中,植樹造林成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一項重要措施。
綠樹掩映下的溫馨家園是中國人傳統的棲居理想。古書云:“村鄉之有樹木,猶如人之有衣服,稀薄則怯寒,過厚則苦熱?!闭f明了樹木對人的重要性猶如衣服對人的重要性。
樹木可以調節氣候。
1.森林對人類好處極大
2.運用了對比說明,作用是把森林的重要性通過森林與農作物的對比體現出來。
3.A
4.因為森林是可以制氧的,可以凈化空氣,而且它比農作物的制氧能力強。
5.森林的作用很大。
6.總結全文
答案可能不準!你給的題(第四題)有點問題!!改正些我再給你說!
三、則么控制溫室效應?
防止或減緩溫室效應的措施:要保持大氣中CO2濃度在0.03%左右:①可以大力推行植樹造林活動,同化CO2(增加溫室氣體的去路);②還可以通過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核能、水能等),改造廠房、燃油工具等減少CO2的排放量(減少溫室氣體的來源)。比如春季的植樹造林、夏季升高空調溫度、節約用電、每人少開一天車等活動就是防止或減緩溫室效應的具體措施和行動。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具體解釋見原因)。對產生溫室效應有重要作用的氣體有CO2、甲烷、臭氧、氯氟烴以及水氣等。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生活中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依此原理建立的典型溫室。
利用有關碳循環的知識可以解釋“溫室效應”的產生原因
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的。碳循環開始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使CO2從大氣中進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內部以有機碳的形式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傳遞的。CO2回歸無機環境的途徑有三條:一是微生物分解,二是動植物的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由于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大量燃燒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層中經過千百萬年積存的碳元素在很短時間內釋放出來。再加上人類亂砍濫伐,使森林等植被面積大幅度萎縮,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和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這樣,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產生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引起大氣變暖的效應,即“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像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溫室效應的危害: ①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②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對陸地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尤其對沿海發達城市構成威脅;③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