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空氣污染到底有多嚴重?
一、中國的空氣污染到底有多嚴重?
在”空氣飯“論壇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進入21世紀,人們越來越多的飽受著霧霾天氣帶來的困擾,從國家有了空氣指數的檢測之后,曾經先后有很多城市,空氣污染出現爆表的情況,表明我國的空氣污染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因為空氣污染導致很多疾病的誘發和增加,尤其是呼吸道和血管類的疾病更是變得更多起來,肺癌的發病率也是居高不下,這些都跟空氣污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人們不能片刻不呼吸,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空氣人無法生存,而且,空氣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例外,大家共同呼吸著大自然的空氣,空氣污染必將禍及每一個人,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空氣污染對人健康的危機將會越來越嚴重,最近,有專家告訴我們,空氣污染不僅傷害我們的呼吸道,還可能傷害我們的大腦。美國學者經研究得出結論稱,受污染的城市空氣會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美國學者對780名在2001至2002年間年滿55歲的志愿者參與調查。而這些志愿者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所在地的城市污染水平也不同。研究人員從各地取回空氣樣本進行研究,并為志愿者們進行智力測驗。對比空氣指標及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生活在重度污染城市中的居民與生活在輕度污染城市的居民相比,智力測驗的差距是前者的1.5倍。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空氣中的粉塵會被吸入肺部深處,進入血液和大腦。這些都會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智力的下降也就在所難免。但是這種傷害也絕對不是一天行程的,需要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這些55歲以上的老年人,也絕對不是因為只呼吸了一段時間不好的空氣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是這55年來一直呼吸著這樣被污染的空氣,才導致這樣的后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人從小就呼吸這樣被污染的空氣。現在我國大部分城市空氣污染已經很嚴重,久違的藍天白云,久違的清新潔凈的空氣,空氣參雜著很多的雜質,空氣中彌漫著很多的有害顆粒,這些都會通過我們的呼吸道而進入我們的肺,然后再通過血液進入我們的大腦,時間的累積就會對大腦造成傷害。現在的人普遍有一個現象,20、30歲的年齡就已經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記一力下降,反應力下降,這些可能跟空氣污染有關。“,可想而知,現在的空氣污染是有多嚴重。二、中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方是哪里?
污染分為很多種:
一、空氣污染:北京應該是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了。另外,太原、石家莊、濟南、蘭州都屬于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
二、水污染:我國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是三河三湖,其中三河指淮河、海河、遼河,都是工業污染源為主。說到嚴重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河汊水污染較重。三、電子垃圾污染:世界上有80%的電子垃圾被運往亞洲,而中國就接納了這80%中的90%,成了西方發達國家電子垃圾的主要“出口國”和“避風港”。不僅如此,進口電子垃圾在中國登入的地域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已從廣東省蔓延到湖南、浙江、上海、天津、福建、山東等地區。
三、中國水和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水污染的發生是由于各種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進入水體而造成的。現在,我們來了解常見的污染來源途徑有哪些:
(1)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
工業廢水包括生產廢水和生產污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工業廢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化學性質分類,含無機污染物為主的為無機廢水,含有機污染物為主的為有機廢水。
(2)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污水是通過下水管道收集到的所有排水,是排入下水管道系統的各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城市降雨徑流的混合水,由城市排水管網匯集并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3)農業污水
農業污水是指農作物栽培、牲畜飼養、農產品加工等過程中排出的、影響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的污水或液態物質。其來源主要有農田徑流、飼養場污水、農產品加工污水。污水中含有各種病原體、懸浮物、化肥、農藥、不溶解固體物和鹽分等被雨水沖刷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
(4)固體廢物中有害物質溶解污水
四、中國空氣污染在世界排名多少?
第一名 前兩天聽CNN里面說了,中國空氣污染超過美國,是世界第一。
而且世界排名前二十的污染城市,中國占了13個。
五、空氣污染簡稱?
空氣污染指標是衡量一個地區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簡稱API,污染指數越高空氣質量越差
六、空氣污染包括?
1、化學污染物。主要來自包括建筑、裝飾裝修和家具、化妝用品、廚房燃燒和室內化學用品釋放或排放出來的包括氨、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無機污染物及甲醛、苯、二甲苯等在內的有機污染物。目前我國城鄉公共場所和家庭中的主要污染是化學性污染,常見的有化學性有害氣體包括甲醛、苯、氮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
2、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從建筑和裝飾材料釋放出來的氡氣和衰變子體,還有由石材制成的成品,如大理石、潔具、地板等釋放的γ射線。放射性物質氡污染目前是我國建筑污染的主要問題,一些家庭裝飾裝修也可以產生,已經被列入國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指標。
3、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噪聲污染、室內燈光照明不足或過亮、電磁輻射、電離輻射等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另外,一些室內環境中的物理指標,不應該稱之為污染,但是,也是與人們健康息息相關。比如室內溫度、濕度、新風量等。
4、生物污染。室內空氣生物污染是影響室內空氣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細菌、真菌、花粉、病毒、生物體有機成分等。室內生物污染對人類的健康有著很大危害,能引起各種疾病,如各種呼吸道傳染病、哮喘、建筑物綜合癥等。室內環境監測中心調查,由于室內空氣中螨蟲引起的過敏性皮炎患者平均竟占50%左右。
七、中國氣象數據網怎么查數據?
1. 天氣后報網提供歷史天氣預報查詢,歷史天氣查詢數據來源于當天的天氣預報信息。
2. 中國天氣網 上面有天氣數據查詢。
3. 去當地氣象部門查詢,他們有歷史數據。
4. 按要查詢的日期找當時的報紙,上面有天氣預報.
5.打開查詢網站
6.選擇要查詢天氣的城市 選擇城市之后,你會看到一個這個城市的天氣統計表,點擊右上角的“歷史天氣詳情”,就可以選擇具體年月 這樣,你就可以看到一整個月的溫度變化情況,再往下翻,就可以看到一整個月的具體天氣。
八、中國空氣污染在世界各國排名第幾?
根據《報告》,如果單獨看生態環境競爭力,中國在全球133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九,為第124位。其中,中國的空氣質量在133個國家中,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從反映空氣污染程度的三項關鍵指標來看,細顆粒物(PM2.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國的位置分別為全球第四差、第二差、第三差。
九、2021年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貢獻?
2021年10月27日,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的《大氣中國2021: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空氣質量已連續7年顯著改善。最重要的標志是,2020年全國337個城市空氣質量全年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升至87%,260個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大于80%。2020年全國6項污染物年評價濃度整體實現全面達標,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量增至202個。
更有指標意義的是,2020年全國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邁入中國國家標準達標線,臭氧在2020年實現了年評價濃度首次同比下降。
從2013年到2020年,空氣污染連續7年顯著改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曾經,中國的空氣污染嚴重。2013年10月20日,哈爾濱市的年度冬季燃煤取暖系統開啟的第二天,以中國東北地區哈爾濱為中心,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在內的地區發生大規模霧霾污染。哈爾濱市的PM2.5的日度平均值一度達1000微克/立方米,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值的40倍。同年12月,重度霧霾幾乎涉及我國中東部所有地區。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多地空氣質量指數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級別。當時,中央氣象臺稱,中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之最。
2020年,全國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具體來說,中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綜合評分前三為安徽合肥、四川雅安和廣東佛山,合肥、廣州、深圳、北京、杭州等9個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大,成效分和努力分都達到“好”等級。而且,35個城市2019年PM2.5平均濃度已達標且持續顯著改善,包括浙江省9城市、珠三角9城市及河北、四川等部分城市。
達到這樣的成就來自三方面的艱辛努力,結構調整、末端治理和科學支撐。其中,大力使用清潔能源和減少重污染能源的使用是一個重要原因。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降至56.8%,煤電裝機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同時,煤電超低排放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8%。
在能源、工業、機動車等方面采取了積極的減排措施,也因此更能吸引國內和國際的人們來生活、工作和投資。但是,也應當看到,即便2020年全國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也只是達到了中國國家標準達標線,離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
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PM2.5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米,24小時平均值25微克/立方米;粗顆粒物(PM10)年平均值20微克/立方米,24小時平均值50微克/立方米。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9月22日發布的新的《世衛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中建議,將目前的pm2.5推薦值減半,PM10的推薦限值降低25%。如果目前的空氣污染水平降低到最新指南中提出的水平,全球近80%與PM2.5相關的死亡都可以避免。
2021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評估稱,每年約有700萬人死于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疾病,如卒中、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肺癌和其他癌癥等,而且空氣污染也對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的空氣質量連續7年改善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離最高和最健康標準還有距離,我們還需繼續努力。
十、2021年中國空氣污染整治措施?
每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都是公眾關注的問題。在生態環境部10月2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吳險峰表示,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降低PM2.5濃度為主要目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推動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等治本之策的同時,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2021年1-9月,全國PM2.5平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7.6%。1-9月,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1.4%。
吳險峰說,今年秋冬季大氣治理有10項重點措施,包括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落實鋼鐵行業去產量相關要求,積極穩妥實施散煤治理,深入開展鍋爐和爐窯綜合整治,扎實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加快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推進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強化秸稈禁燒管控,加強揚塵綜合管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環境質量監測方面,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一級巡視員劉舒生表示,2021年,我國將通過加強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加強秋冬季PM2.5和臭氧的協同監測、加強數據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等三個途徑,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全面,守好生態環境監測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數據生命線”。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