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光機很重要的除塵裝置多少標準
一、砂光機很重要的除塵裝置多少標準
從砂光機結構和工作特點看,其吸塵罩尺寸大、形狀復雜、砂削幅面寬、砂削量大,特別是雙面定厚砂光,最大砂削厚度甚至可達3mm;從砂削粉塵特點看,其顆粒直徑小、質輕量大、形態復雜、含纖維性粉塵比例較高、粉塵表面粗糙、有較大的粘聚性、附著性、吸濕性較強,既易懸浮飛揚,又易結團搭橋;在分離器中,木粉易被濾布阻留得到分離,但經過濾并聚積在濾袋表面的粉塵層又難以清灰抖落,所以除塵難度大。
設計和使用不當也是影響除塵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有些木材加工車間將砂光機除塵系統直接接入車間集中的氣力吸塵系統,由于使用的是旋風分離器,難以分離5一10μm以下的塵粒而使排塵濃度超標;有的砂光機除塵系統風量不足或雖風量滿足而設計中未進行嚴格的阻力平衡計算,導致風量分配不合理,影響吸塵效果,使車間粉塵濃度超標,有的因除塵形式或除塵器選型不當,出現排料口阻塞、濾袋間粉塵結團妨礙清灰甚至密死布袋形成阻塞等。
二、焦化廠除塵器的除塵工藝流程是怎樣的
焦化廠除塵器的除塵系統由離心風機、脈沖袋式除塵器、變頻器、儀表系統、循環冷卻水系統、輸灰排灰系統、壓縮空氣系統及管網系統組成。在煉焦生產過程中,煙塵通過導管被吸入除塵干管,在蓄熱式冷卻滅火器(重力除塵器)內將大顆粒粉塵分離,直接流入灰斗。較小的粉塵均勻地進入布袋除塵器中部的箱體后,吸附在濾袋的外表面上,含塵氣體經濾袋過濾后進入凈氣室,經排風管排入大氣。當濾袋阻力達到限定值1500Pa時,清灰裝置按差壓程序打開電控脈沖噴吹,此時壓縮空氣將濾袋表面附著的粉塵抖落,經灰斗由排灰機構排出。
焦化廠除塵器系統采用PLC自動控制技術,由除塵地面站中控制室集中監控,同時還設置了手動控制開關,便于檢修。該系統的特點就是采用裝煤與出焦干式除塵二合一技術,將裝煤除塵與出焦除塵合并為一套除塵系統,利用出焦除塵過程中吸附在濾袋上的焦粉作為涂層,使裝煤過程中吸入煙氣中的焦油及粉塵不能直接與濾袋接觸。出焦除塵與裝煤除塵交替運行,保證濾袋長期使用而不被粘結和堵塞。
當焦化廠焦爐爐頂裝煤時,因煤與炭化室赤熱爐壁接觸,會產生大量含塵煙氣,約占焦爐陣發性煙塵擴散的60%,為實現焦爐裝煤的無煙操作,有效控制粉塵無組織排放,應在焦爐建設時均設置了裝煤車除塵(約占裝煤煙塵的60%)和橋管處噴射高壓氨水抽吸煙氣(約占裝煤煙塵的40%)。?
由于焦爐裝煤煙氣與一般煙氣有所不同,除粉塵外,焦爐裝煤煙氣中還含有荒煤氣、焦油煙等,這就使煙氣凈化工藝變得復雜。經國內眾多環保企業的共同努力,國內現已成功應用干式布袋除塵系統,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裝煤車上的吸塵罩和導通管隨車移動,吸塵罩為內外筒夾套式結構,裝煤時,落下吸塵罩和內套筒,直接抽吸裝煤孔逸出的煙氣,并與從吸塵罩的開口部位吸人的空氣混合,對煙氣進行稀釋,稀釋后的煙氣經爐頂固定管道、地面連接管道進入帶預噴涂裝置的脈沖布袋除塵器。
導通管上設有手動調節擋板,可以調節吸塵罩的抽風量,增大或減少冷卻混合的空氣量,在確保煙氣不燃燒狀態的同時,維持氣體流速、溫度等要求。
三、家具廠的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
油漆、噴漆工安全操作規程
1.工作場地和庫房嚴禁煙火,作業場所要配備適量的滅火器材,操作者應熟悉滅火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并穿戴防靜電服裝。
2.要保持工作環境的衛生與通風。浸漆、噴漆量較大的連續作業線,必須安設防爆型換氣扇和廢漆處理裝置。操作時必須戴防毒口罩或通風面具。
3.高處作業應佩戴安全帶,防止滑跌。工具、漆桶要穩妥放好。在容器內作業,必須采取有效通風措施或戴通風面具。
4.在油漆作業場所內,不準進行電焊、切割等明火作業。
5.需油漆、噴漆的工件,應放置穩固,擺放整齊。
6.帶電設備和配電箱周圍一米以內,不準噴漆作業。在裝配試車地點進行工作,要間隔一定距離。嚴禁在運轉的設備上刷漆或噴漆。裝配輸送線上的產品或懸鏈上的工件噴漆時,應在噴漆室內進行。操作時,必須戴好口罩或面具。
7.打光除毛刺時,要戴口罩和防護眼鏡,要經常檢查錘柄是否牢固,對面不準站人。手提式砂輪必須有防護罩,操作者要戴膠皮手套。
8.調配含有鉛粉或溶劑揮發濃度較大的油漆時,應戴防毒面具。禁止用汽油和香蕉水洗手。
9.增壓箱內的油漆和噴漆槍所承受的空氣壓力,應保持穩定不變。
10.調合漆、膩子、硝基漆、乙烯劑等化學配料和汽油易燃物品,應分開存放,密封保存。
11.溶劑和油漆在車間的儲備量不許超過兩天的用量,并且要放在陰涼的地方,并且要求密封。
12.汽油和有機化學配料等,易燃物品,只能領取當班的用量,保管時要密封。用不完時,下班前退回庫房,統一保管。
13.空氣壓縮機要有人專管,開機時應遵守空壓機安全操作規程,并經常檢查、加油,不準超壓使用。工作完畢,應將儲氣罐內的余氣放出,斷開電源。
14.下班前清掃工作場地,存好工具,廢棉紗及其他可燃物質應放到指定地方。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