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內容
一、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內容
節能低碳環保生活是未來家庭生活發展的總趨勢,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環節。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也不簡單的是一句口號,它需要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個人,從實際生活中去努力,去實踐,從身邊每一件小事做起:
1.充電后及時拔掉充電器,減少對電的浪費。
2.采用節能燈,夏天將空調調到26攝氏度,這樣可以大大節約能源。
3.用便攜環保餐具自帶午餐,不用一次性餐具。
4.在刷牙時把水龍頭關上,即使是漏滴,10天就能漏掉一噸水。
5.用自備的菜籃子或布袋買菜購物,一個一次性塑料袋需要600年才能腐爛。
6.自制果汁,不敗如僅健康還能減少工業用水和用電。
7.多用微波爐加熱和烹調食物,用電比煤氣污染少也更省錢,對健康和環保都好。
8.用完紙的兩面,用手絹代悶枯手替面巾紙,少砍樹木,造福子孫。
9.使用可降解、用量少的洗滌用品,減少對江河和海洋的污染。
10.無論外出和工作,攜帶自螞嫌己的水杯,方便又衛生。
二、低碳節能從你我做起
低碳節能從你我做起
低碳節能從你我做起
昭蘇縣各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節能宣傳活動,傳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引導干部群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人人節能、處處低碳”的良好氛圍。
昭蘇縣發改委聯合縣公共機構節能辦公室、生態環境局等單位,開展了以“綠色低碳,節能先行”為主題的全國低碳日集中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互動頻繁。工作人員通過設立咨詢臺、懸掛橫辯答幅、發放節能宣傳手冊等形式,向清悔群眾介紹節能減排的重要作用,普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理念和知識,提升公眾節能意識,引導大家爭做“綠色低碳,節能先行”的倡導者、踐行者和示范者。
城鎮居民說:“無論答灶正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每一位公民都應該發揮節能減排的作用,從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的點滴之事做起,自覺踐行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理念。”
昭蘇縣水利局組織黨員干部通過入戶宣傳的形式,向各族群眾宣傳節能減排知識,自覺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積極倡導將節能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大力宣傳綠色節能、低碳環保的生產生活新風尚。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涉及節能減排的方方面面,旨在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積極營造節能降碳濃厚氛圍,加快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昭蘇縣發改委能源科負責人介紹說:“昭蘇縣各單位結合宣傳主題,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節能知識進村(社區)、學校、企業等系列宣傳活動,不斷增強干部群眾的節能環保意識,奮力營造‘人人節能、事事節能、處處節能’的良好氛圍,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持續貢獻力量。”
昭蘇縣政務服務中心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提倡無紙化辦公,營造綠色、低碳的辦公環境,著力打造“綠色機關”。在各辦事窗口,前來辦事的群眾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通過電腦網上辦理成功,不需要一紙一筆就完成了整個辦理業務過程。
昭蘇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無紙化辦公是高效服務群眾的生動體現,為各族群眾帶來了很多便利,減少窗口排隊辦事的等待時間。下一步,服務中心還將實現各部門協同辦公,將成本降下來,將效率提上去,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昭蘇縣委政法委圍繞節能宣傳周主題,從管理節能、技術節能、行為節能3個方面入手,對機關用水用電、紙張使用等方面做出了細化要求。并組織黨員干部觀看了公共機構節能宣傳視頻和公共機構節能降碳優秀微視頻等,讓大家對節水節電、綠色出行、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了節能意識,促進了綠色機關的建設。
三、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據相關數據不完全統計表明:社會總能耗的30%被建筑能耗所占據,而建筑能耗中施工階段的能耗占據建筑總能耗的比例高達80%以上。嚴峻的形勢不得不讓人們開始考慮建筑節能,逐漸實現向低碳建筑轉變的發展目的。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旨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快建筑進度,確保建筑質量,提升居民居住舒適性。
1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發展前景
1.1建筑節能設計發展方向
在建筑節能設計方面要加大控制力度,設計中充分結合地理條件優化建筑空間,布置合理,盡量減少使用硬質路面,增加綠地的使用比例,便于構造成對人體更加舒適的小氣候,巧妙借助自然資源,比如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等來減少建筑能耗。建筑節能旅運設計中也要加大監管力度,進行建筑設計選址時就要做好全程把關,綜合地理自然條件,比如溫度、濕度等進行全方位考慮,盡量選擇滿足日照間距的方位,以免新建建筑與周圍建筑互為遮擋采光困難。故此,朝向的選擇相當重要。
1.2提升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民眾認識度
在能源尤為緊張的當今時代,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低碳生活”理念已經成為了時代發展所無法阻擋的新趨勢,提高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民眾認識度就顯得相當必要且重要。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其一,加大對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意義、優勢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的普遍宣傳,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到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宣傳活動中,讓民眾深刻了解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將給自己以及子孫后代帶配鎮穗來的福音,并自覺抵制高能耗建筑,推動低碳建筑的發展。其二,加大宣傳建筑節能的新工藝、新能源、新產品以及新技術,給予民眾對建筑節能以及低碳建筑發展的信心,讓民眾看到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實現的可行性,同時宣傳低碳建筑的相關實例,讓民眾自覺、主動參與到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發展中,共同推動能源節約戰略方針的發展。
1.3高科技的強勢助威
在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發展過程中,人們一直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無污染的材料與能源,尤其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人們對新能源的渴求更加迫切。縱觀建筑行業,能被有效利用的無污染且能可持續發展的高清潔能源比比兼是,如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等自然資源都可以用作低碳建筑可供選擇的資源。而因為有了高科技的加持,想要利用這些無污染的自然資源成為了可能。此外,低碳建筑要求建筑材料也盡量選擇綠色建材,不斷提升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在建筑施工中盡量實現就地取材,降低材料的運輸能耗。同時,在高科技的保駕護航下,要做好對資源的回收與利用,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比如回收利用水資源,能夠有效降低建設能源的消耗。
1.4提升政府的重視度
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在現今時代建筑行業發展的不可逆的新趨勢,各級政府要做好相關戰略部署,將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提升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并行的戰略高度,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與要求執行,不斷完善建筑節能的相關規劃制度,實現建筑能耗達到標準要求的目的。對在建建筑必須始終堅持“環境污染與能源消耗達到最小”的理念,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進行改造和完善老舊建筑。
2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實現技術
2.1借助高科技利用真實的自然資源
在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中自然資源太陽能主要應用分為兩方面:光熱與光電的直接利用。當前運用太陽能進行發電已經在實際操作中。而光熱的利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太陽能熱水器。對光的另一種有效利用手段是捉光,主要借助玻璃纖維來實現。玻璃纖維能夠讓自然光直接照亮較為隱蔽的建筑空間,比如建筑的地下室。此種建筑節能方式通過有機結合人工照明,能夠大大提高建筑地下空間的光照環境質量,同時還能夠大大減少建筑用電,降低建筑的運營成本。自然資源風能的利用也較為普遍。自然風的主要作用在于讓建筑空間的空氣保持清新,提升建筑的居住舒適度。在當前“低碳生活”與“綠色生活”理念漸成風尚的時代大背景下,過分依賴空調的時代已然過去了,自然通風更受青睞。建筑的自然通風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借助無動力屋頂通培卜風設備來調節風速風流,另外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借助自然風的流動直接調節建筑室內空間的風速風流。
2.2低碳建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能減排
低碳建筑在理論意義上有別于建筑節能。低碳建筑是歷史基準線性質的減排存量,而建筑節能是前瞻性的節能增量,低碳建筑節能的實現可以執行更為嚴格的建筑節能標準,比如在夏季時節增加對建筑這樣的要求,將“能耗分項計量”等推薦性標準轉變為強制性標準,提高對窗戶的熱工性能要求等等。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將低碳管理理念融入到建筑能源管理合同中的方式來確保低碳建筑建設的順利實施。
3結語
在當前環境污染愈發嚴重,能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中,廣大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也在不斷提升。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于環境污染所引發的一系列惡劣情況之外,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已經意識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能源的消耗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在建筑行業,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理念的提出是積極響應環境保護的重大舉措。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降低建筑能耗,提升能源的可持續利用率是當前實現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的必要途徑。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同時也提升了建筑居住的舒適性,是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舉措。
更多關于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
全國建筑保溫裝飾一體化低碳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是指在國家層面推動建筑保溫裝飾行業融合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過程。這種發展模式旨在提高建筑保溫裝飾技術水平,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推動可持續發展。
為什么要將慧搏保溫裝飾一頃隱體化低碳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
一、有助于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通過采用先進的保溫材料和技術并結合節能設計理念,可以減少建筑的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從而降低碳排放。
二、有助于促進建筑保溫裝飾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引入先進的低碳技術,可以提高產品的性能和品質,同時提升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發展過程中需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支持。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支持和引導,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財政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同時,企業應積極投入研發,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相關項目。
總之,全國建筑保溫裝飾一體化低碳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是中國推動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該發展模式有雀碧廳助于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我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